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它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生成性的教学目标(evolvingpurposes)。所谓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学习的进程中根据学习者与认知对象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这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解决锻炼的正是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因而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过程。
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学起着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同其他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其评价标准有所不同。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法都有多元化的特点。它在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的同时更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到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它在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测评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创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地进行创造。它一改以前的只有教师一个评价主体的情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实施学习伙伴之间的评价,集思广益,使各种观点交流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给学习者以有益的启示。新的评价标准保证了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育目标。
三、协作性
作为主体性的最高级形态,类主体性的基本特性是以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为核心所形成的整体性。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12]主体间性生成的内在根源在于交往。所谓交往,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中介性、交往主体的交互性和自主性。
以交往理论来解释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呈现为一种“主--客--主”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间性表现为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协作的性质。因而学生主体性的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进程中相互之间具有协作的性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迈进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传统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将被彻底打破。因而信息交流协作意识与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作精神成为现代人生存必须具备的能力。协作精神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协作能力因此成为当代教育强调的重要内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四个目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协作名列其中。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国对此无不重视。在AASL和AECT制定的九大标准中,标准三的第三个子标准是这样陈述的:学生应该知道如何使用信息去交流自己的观点和采取合适的行动。英国在其信息与通信技术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应该在“交流和共享信息”方面得到发展。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做出了强调。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协作精神和能力表现为信息协作能力。具有信息协作能力的学生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途径和工具开展广泛的信息协作,能与外界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如能够开展网上的自然科学实验、网上会议、网上协作实验等。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微观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协作原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协作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基本的学习形式。信息的获取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者之间协作的过程,学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方同时又是提供方。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很多学习任务都不是一个人独自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下,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是无法完成的。信息技术环境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学科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严格的抽象的理论体系,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过于推崇科学和理性,从而导致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人为的对立。单一的科学世界造成了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缺失。而信息技术教育着眼于现实的完整的人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人生活的一个要素。它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微观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使其教学内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重返生活世界,重拾失落的主体性。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