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述评(1)

2017-09-01 03: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述评(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特色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特色,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国  信息技术教育  发展  述评

  一、起步早、发展快、普及率高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最早的国家。这与该国科技、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领先世界一步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普莱西(S.L.Pressey)就开始制造帮助教师改卷的机器,1924年成功地制成第一台教学机器。50年代,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1954)、《教学机器》(1958),从而在美国掀起一场有理论有实践的程序教学运动,为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奠定基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此,许多专家开始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探索。

  1958年,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所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该系统由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组成,通过电传打字机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提问、接收学生的回答与反馈。其所教内容为二进制算术。

  196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研制出自动程序逻辑教学系统(ProgrammedLearningAndTeachingOperation,简称PLATO)。该系统使用了专门的终端设备与学生进行教学会话活动。至80年代初,发展至PLATO-V型,其网络系统储有150个专业近万个课时的教材,有4000个终端可供学生使用,每年能提供约1000万人“人/学时”的教学量,具有授课、答疑、测验、分析、布置作业及辅助教师编制教材等多种功能。

  1967年,美国弗城学区给13~14岁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此后,该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在美国各中小学逐步推广。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简称AAAS)发起了有关教育改革长期规划的研制工作。在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聘请了400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教授、教师、管理人员,分成五个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和健康科学委员会,数学委员会,物理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委员会,社会和行为科学委员会、技术学委员会),用了近四年的时间,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题为《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Project2061:ScienceforAllAmericans)。这是一份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的教改纲要。“2061计划”发端于哈雷慧星飞临地球的1985年,希望能为活到下一次哈雷慧星光顾地球时(2061年)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2061计划”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意义在于:(1)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纳入到科学教育体系中。(2)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办法。这为“信息素养”概念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3)对实行地方分权制的美国教育体制而言,建立了一个学校教育改革的统一规划和标准。

  在2061年计划第一阶段技术专家小组的报告《技术》的第三章中,明确提出:“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在所有成人中普及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在学生上学的早期阶段就应使学生开始取得计算机的实践经验。学生应当把计算机用于教育目的和游戏,并把它作为一种使问题和答案具体化的手段。起码要学习编制初步程序,这将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发挥功能的。”(鲁姆斯·约翰逊,1989)

  据统计,1980年6月,美国拥有计算机的小学和中学的百分比分别为5%、20%,到1983年4月分别增至40%、75%。1985年,美国小学和高中平均每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6台、15台,1990年分别为19台、45台。1985年,美国中小学平均每12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1995年为每12名学生拥有一台,2000年6月为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1986年开始,美国大学要求全部本科生、部分教员和研究生应拥有个人计算机。1995年,约有1亿美国人拥有电脑(约占美国总人数的3/1),其中17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60%。1994、1996、2000年,美国中小学学校入网率分别为35%、65%。

  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大力支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并且每当美国面临大的经济、科技与国防危机时,总是力图以教育的改革为中心,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技进步,来摆脱危机的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出于反法西斯的需要,投资购买、生产了大量电影放映机和军事教育电影片。在短短6个月中,把12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平民训练成合格士兵,把数百万普通青年训练成熟练工人。电影教育为战争的出奇制胜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由于具有了必要的技术训练,1939年至1945年的6年战争期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长136%,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基础。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 下一篇:印度尼西亚开放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经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