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述评(1)(2)

2017-09-01 03:08
导读:·20世纪50年代,为了迎接前苏联在“外层空间”的挑战,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80年代,为摆脱日本和西欧各国经济与科技调整发展对美国的竞争压力
·20世纪50年代,为了迎接前苏联在“外层空间”的挑战,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80年代,为摆脱日本和西欧各国经济与科技调整发展对美国的竞争压力,提出《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建立学习化社会。

  ·90年代,为了加速美国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走出1990~1991年经济负增长的低谷,迎接21世纪的到来,美国政府推出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1年),率先制订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计划(1993),以法案形式提出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3年4月),制订了《美国科学教育标准》(1994年提出,经修订后于1996年正式出版)。1996年1月,克林顿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人—机—路—网”成片。1997年2月4日,他在国会发表再任演说时强调:“我作为总统在今后四年最优先解决的课题是使全体国民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必须使全美8岁儿童学会读写,12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18岁青年能上大学,每个国民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到2000年努力使网络联结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1998年,美国政府为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投入了510亿美元。这些举措,旨在使美国抢占全球教育发展的新的制高点。

  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还得到了企业界和国民的大力支持,也为美国90年代中期出现的经济、科技、教育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多元化与标准化的统一

  1.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元化

  由于美国教育行政实行地主分权,各地(州、行政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主权,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教科书等因地区(甚至学校)而异,信息技术教育也呈现多元化格局——参差不齐。例如,美国中学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有三种形态:第一类,学校除在科学课程中的某些部分讲授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外,还开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必修或选修。第二类,学校开设多门信息技术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其中有些列为必修课,有些列为选修课。第三类,学校没有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的课程,仅在自然科学课程中介绍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信息技术产品,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虽然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与课程内容不一,但总的目标还是基本一致的,即都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共同要求:(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3)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标准化

  为了克服“多元化”所造成的地区差异与学生学习差异,美国十分重视国家统一标准的研制工作。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除上面已谈到的“2061计划”、“国情咨文”中的统一标准外,1998年,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还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实施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作为信息素养理论和标准的一种发展,199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推出了题为《BeingFluent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的报告。有学者将“Fluent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新概念译为“信息技术通晓”。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通晓”超出了计算机基本能力的传统概念,它要求人们能够广泛地理解信息技术,能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成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该报告将“信息技术通晓”分为暂时性技能(ContemporarySkills)、基础性概念(FoundationalConcepts)和智力性能力(InellectualCapabilities)三个方面。

  此外,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s)。其中的“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一体化促进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参考文献

[1]www.iste.org/standards/index.html

[2]彭绍东著,《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 下一篇:印度尼西亚开放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经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