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作为教学精神的教学对话(1)

2017-09-01 02:1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作为教学精神的教学对话(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教学对话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关

摘要: 教学对话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关系和教学认知方式,而是一种教学精神。其典型特征是共享智识、促进理解和创生意义。其表现形态有三: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的喊话、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以及教学主体的自我对话。

近些年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后,教育界借鉴哲学、文学的对话思想,展开了关于教学对话的研究,倡导开展对话式教学。其直接效应是,不少教学理论研究者和身处实践一线的教师对 “ 对话 ” 、 “ 教学对话 ” 、 “ 对话式教学 ” 等相关术语和提法不再陌生。然而,在人们开始频繁使用和极力倡导教学对话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不少人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教学对话,有将教学对话狭隘化之嫌。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对话 ? 其本质要义和典型特征是什么 ? 其表现形态又有哪些 ? 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论澄清,将有助于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对话观念,并谋求其理想的实践形态。

一、教学对话的内涵

在语言学中,对话与 “ 独白 ” 、 “ 自言自语 ” 相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和口头交流。而在哲学、文学中,除了人们的直接言谈外,对话也指人们之间间接的思维碰撞。这种对话主要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之间,是通过一人对另一人的精神产品即文本的阅读、理解、批判等展开的。如此,一个今人不仅可以与另一个从未谋面的今人对话,甚至可以与永远也不可能谋面的古人对话。当今,对话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日常生活到非日常生活、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从学术领域到政治领域、从国内事务到国际事物,无不需要对话。

对话思想在向社会各领域渗透的同时,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并与其主渠道 ---- 教学活动 “ 联姻 ” ,成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教学对话思想正日益凸显。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对话呢 ? 笔者发现,人们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理解着 “ 教学对话 ” 。

1 .教学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理解强调教学对话与共同 “ 在场 ”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介入等相关联。如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对话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教学法就是教学对话的典型体现。

2 .教学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关系。这种理解旨在突破传统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化思维,认为教学对话意味着教学主体间的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意味着对教学中教师权威和学生中心的消解。它使师生关系人性化,使关系思维在教学中彰显。

3 .教学对话作为一种教学认知方式。这种理解主张知识不是被传授、被复制、被反复再现的,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地被建构和创生的,教学过程就是建构和创生知识的过程。

应该说,上述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是不完整和欠深刻的。笔者以为,教学对话是一种教学精神,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之中。如此,教学对话不单是师生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单是理想师生关系的表征,它就是教学存在本身,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师生在不断行进的教学对话中,不断地走出自己原有的狭隘的视界,获得对知识世界、课程意义、人生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使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不断获得发展和解放,尤其是获得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生成。人的解放和自由是教学对话的根本旨趣和终极目的。可见,教学对话绝不等同于教学主体间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交谈和问答,尽管语言交谈和问答在教学对话中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但它们很可能仅具有对话的形式,而未能达成双方精神和思想上的深层次沟通和交流。因此,并非教学中所有的语言交谈和问答行为都是真正的对话。教学对话意味着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意味着双方以真诚的态度相互倾听、.相互接纳,意味着双方在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 “ 相遇 ” 、融合和生成。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教学精神,教学对话是指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与自我之间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借助语言 ( 相互诉说、倾听、辩论和质疑等 ) 或非语言符号等载体而实现的智识共享、双向理解和意义创生。

二、教学对话的典型特征

进一步讲,作为教学精神的教学对话,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

1 .共享智识

有学者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享关:系, “ 既是文化共享,即教师作为有教育者身份的人,把知识、思想、智慧、经验等文化成果提供给而不是传授给学生,师生双方通过对话沟通获得新知, ' 共同提高;也是责任共享,即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为教学成败负责;更是精神共享,即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通过这几种共享,师生可真正成为 ‘ 同舟共济 '(sinkorswimtogether) 的人 ”… 。笔者以为,教学对话首先是教学主体之间的智识共享。在教学对话中,每一个主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思想感情、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都从自己对人生、世界、生活、思想情感等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话,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交流和碰撞,教学主体相互吸纳和获取对方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智慧、人格精神等,从而达成教学主体间的智识共享,实现每个教学主体知识经验的增长、思想智慧的拓展和人格精神的提升。如此,教学对话在使每个教学主体都不断克服和消解个人智识的;自我中心性、独断性和狭隘性的同时,达成个人智识独特性与完整性、单一性和丰富性的统一。 '

2 .促进理解

教学对话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强加于另一方的过程;而是促进教学主体间不断地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

教学主体问的相互理解即是参与教学对话的双方不断地进入到对方的思想世界,在与对方精神 “ 相遇 ” 和沟通的过程中,双方就某一课程主题达成共识。其实,这只是教学对话主体相互理解的一种含义 ---- 认识上的相互理解。笔者认为,教学主体在对话中达成的相互理解是指:在认知上,教学对话的双方就某一课程文本的理解达成共识;在不能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也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能以 “ 将心比心 ” 或 “ 移情 ” 的方式,对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保持宽容和支持的态度。在权力上,教学对话双方都能尊重对方的合理需要、动机、权利和自由,任何参与对话的人都有权充分表达自己对课程的见解,不管他是学生还是教师,也无论他是干部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普通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在真正的教学对话中, “ 你 ” 与 “ 我 ” 具有同等的权利,都是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在人格伦理上,教学对话的双方在保持自己个性和独立性的同时,能更好地把握和尊重对方的个性和独特性;在真实的倾诉和表现 “ 我 ” 的同时,能接受和肯定作为整体的 “ 你 ” ;能够理解任何对话主体的认知或行为表现都有其原因和理由 ( 不管其是否合理 ) ,而且通过对话可以使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在其主体的自我理解和认识中主动地得以消解和重构。

教学对话不仅使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成为可能,也使教学主体的自我理解不断实现。理解决不单单是个体对自身之外的理解对象 ---- 世界、生活、人生和他人等的冷静旁观和沉思,理解在本质上总是人的一种自我理解,是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解读和反观自照。在教学对话中,每一个对话者在倾听他人以及向他人诉说时,既要审视他人的见解和观点,又要检验和反观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个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并在积极吸纳他人的合理性和不断地自我修正中实现自我发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主体在对话中不断实现的自我理解过程。个体在教学对话中自我理解的深度和自觉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对话主体的自我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不管是他人对自己的批判 ( 当然是善意的 ) 还是自己在对话中的自觉反思,都能促进教学主体通过对话更好地实现自我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走向自我超越。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校本教育研究(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