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路探讨
落实课改精神,在实践中谋发展实践既是学习的出发点又是学习的归宿,现代教育理论十分强调情景、体验和实践活动对知识的建构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就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只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才能掌握信息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才能领会信息传输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信息的内涵和信息处理的目的,只有在信息的应用过程中才能体会信息社会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只有通过大量实践和感悟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世界中相关文化、伦理道德,从而自发地负责任地使用和发布信息,提高信息素养,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围绕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突破仅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或干脆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局面。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信息技术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亲近更多的情景、接受更多的信息、体验更全面的信息文化、开展更丰富的实践。因此,把握课改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围绕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尊重教学规律,在整合中求创新发展和创新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两大要素,新课程创造性地针对学科间的综合需要,提出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涵盖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要求自三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新课程标准也一改教学大纲的面目,对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究等活动加强要求,并着力渗透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综合。无论是综合的课程还是课程的整合都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和全功能的工具,而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先后出现过tutor(指导教师,即起个别指导作用,以cai系统为主要模式)、tutee(被指导者,即由人教会计算机做各种事情,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的教学模式)和tools(工具,即辅助人们完成教学过程所面临的各种任务,以应用工具为主的教学模式),随着公众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信息技术的工具(Tools)功能日显突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已为全世界各界所认同并接受。事实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经历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校校通工程实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个阶段,在部分课程整合开展较深入的学校和地区,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尤其明显,教师、学生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并享受着信息技术,而这正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近年来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教学平台诸如:Websites/Webpage、Webquest、Blog等正在被新课改的先行者们接受并得以应用,相信它们会给课程整合带来新的起色。这里引用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何克明教授的一段话,以期和大家共享:“要把计算机融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做起,经过5年、10年、20年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计算机与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真正融为一体之日,就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真正取得辉煌成就之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真正开花结果之日”①。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苗逢春
6.①《论计算机发展的新阶段》何克抗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