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1)(2)
2017-09-02 03:25
导读:3.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乡俗民风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3.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乡俗民风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还存在许多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甚至丑恶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育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新民德、新民风,是农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4.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我国已经有1.5亿多农民进城打工,绝大多数人由于素质低下,只能从事粗放劳动和非技术性职业,收入低微,生活动荡。在农村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剩余劳动力提供基本
就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培养他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权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使其有能力转移出去,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三、系统确立农村教育的特色内容
1.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第二,要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第三,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适当设置与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愚昧和观念落后将导致农民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甚至社会动荡。所以,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贴近农民生活,着眼群众利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当前,农民法制观念非常淡薄,农村社会治安比较混乱,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必须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第一,开展法制宣传。联系农村实际,深入开展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种子法、农业保险法、信托法、民办教育法、农业价格法、婚姻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宣传教育,推动依法专项治理工作,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秉公执法,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农村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干扰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第三,加快“三农”立法。近些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虽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但农村立法,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呼唤农民学法、守法,提高其法律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快“三农”的立法工作,如制定农民教育法、农民负担法、农村土地使用法、农业科技人才保护法、农村养老保险法、村镇建设规划法、农村医疗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秩序。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总之,发展农村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
系统工程,各级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全方位推动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这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