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教学公平的两难选择(

2017-09-02 02:4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教学公平的两难选择(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一、教学公平的两难选择    随着教育
 一、教学公平的两难选择

    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社会确认受教育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力,即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首先应保障平等的入学机会。随着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公众把公平的目光转向教学,开始关注教学公平问题。每个人要真正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就需要有公平的教学。也就是说,离开了教学公平的教育公平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发展资源的提供和分配是一视同仁,还是因材施教?社会舆论褒贬不一。按平行班采用“齐头并进”、“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同一课堂里肯定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则“吃不消”,是真正的教学不公平;将相近水平的学生适度集中地分班,有利于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却具有“标签”效应,让孩子年幼时就意识到等级上的区别,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现代民主社会提倡的公正、平等背道而驰,成为异化的“因材施教”。是一视同仁,还是因材施教?教学公平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

    二、解读教学公平

    公平包含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等合理之义,是关于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价值判断,属于一种以主体价值为尺度的评价性范畴。公平的基础在于平等,也就是在每个人基本权利相同的前提下,再因个别需要做特殊的处置,这正是公平的精神所在。这一理念对我们理解教学中的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的矛盾很有启迪意义。

    第一,教学公平首先要一视同仁,平等考虑。即没有任何歧视,平等对待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均等的发展机会。教学公平在事实的实现,首先是平等对待学生的基本权利,即学生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如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安全权、人格尊严权、学习权、言论自由权与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等。其次是机会均等,即一视同仁地让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去获得发展资源。在学生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之后,如何分配学生的发展资源直接影响教学公平。当学生需求的资源相同,而资源总量又相对不足时,教学机会均等就是要克服明显的人为歧视和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去获得教师所提供的资源。机会均等并不意味任何人的各种情况相同,所得到的资源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机会意味着竞争,竞争则意味着资源的不足或不一样。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二,教学公平应差别对待,因材施教。即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应注意平等中的差异对待,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特殊要求;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材施教不会因有所区别对待不利地位学生而损害其他学生的利益。差别对待应是互惠的,只有不利地位学生的发展和其他学生的发展同时得到考虑的资源分配方式才是最公平的教学。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平等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公平教学。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状况下,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公平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发展的潜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教师要认清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依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合适的指导与帮助,实现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美国本科招生模式及录取标准:启示、借鉴与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