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
2017-09-02 02:5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史,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史,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接着,论述了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指出了前者主要为后者导向,后者主要为前者奠基;再次,提出了文化蕴涵的四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不可分割,对其形而下的基层与形而上的顶层而言,则完全一致,而在知识这一中层,两者互异,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交互补;再次,提出了两者交融,在人生追求、知识、思维、方法、相互关系与身心健康诸方面,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指出了文化蕴涵的四个方面也必须交融;最后,论述了学习、思考与实践三方面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的交融,以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科学 人文 文化 教育 素质
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文化史、文明史。文化基本上可分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这两种文化,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的交叉与结合,形成了介于它们之间的各种文化。而所谓的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赐福于人民,也可造祸于民,问题在于人如何去认识、去把握。两、三百年来,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与精神问题以及科技本身发展问题。而且,科技发展的迅速正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1999年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一著中,深由此事。他在2000年此著的中文版序中明确指出:科技“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怎么办?他坚定认为要做人性思索,要呼吁人性。而人性、责任感,也正是1999年6月“世界科学大会”所给出的最主要的信息。奈斯比特呼吁:“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什么样的人?重要的是,这就需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人性与灵性的交融来实现。这正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特有的人性,人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
科学文化主要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主要是求真,质言之,就是“是什么”。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实质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与覆灭。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主要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精神世界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主要是求善,质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此既,人文主要为科学向导,科学主要为人文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主要关系既如此。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教育,首先是教会如何做人,是要开发人性,要有高度责任感。人文文化至少严重关系到如下七个方面:第一,民族的存亡。民族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而非“基因”的概念。只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不仅没有消灭,也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这表明:中华民族文化蕴含有深刻的、普适的、永恒的哲理,以这个文化凝成的民族精神具有无穷活力,以这个精神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压倒、不能战胜的强大生命力。这个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集中体现:国重于家,家重于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民族的人文文化,即民族文化,决定着民族的存亡。第二,国家的强弱。国家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这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人和,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三,社会的进退。社会的进步是全面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野蛮、愚昧;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无耻;但仅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第四,人格的高低。人格是度量人性、性感、做人的尺子。一个人的品质或思想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
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统领一切;方向一错,全盘皆输。但是,没有人格,就决不可能有真正的法纪观念与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人格,就丧失了人应该有的一切。人文文化基本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第五,涵养的深浅。一个人的涵养,主要指人文文化的涵养。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涵养是不行的。第六,思维的智愚。美国佩斯里研究发现: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系统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右脑是原创性的源泉。因此,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主要开发右脑。但两脑相互联系,用其一废其二,不仅其二废,其一也不好。第七,事业的成败。人文文化主要两大作用:一是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几乎决定着人性;一是活跃思维,开拓原创性创新源泉,严重关系着灵性。一般所讲的非智力因素或“情商”,实质上是人文素质的体现,对事业的成败起着主要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当然,科学文化也异常重要,是“立世之基”。无科技发展,就无社会进步;无现代科技,就无现代文明。文化至少与蕴涵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人文知识是人文文化的载体,是精神世界的基础;人文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是人文文化发展的支撑;人文方法是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之所以得以实现的手段;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文化的精髓,是求
善而至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并推动着人文知识、思维与方法等的发展。对于科学文化而言:第一,科技知识是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是一元的;正因如此,所以是普适的,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而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第二,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这是正确思维的基础;一切反逻辑的,必然是错误的。第三,科学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一切反实证的,必然导致失败。第四,科学精神则是科学文化的精髓,并推动着科学知识、思维与方法等的发展。科学精神就是就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因为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的。一切反科学精神的,必然是反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是没有任何好下场的。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于实践,同源于人脑,同源于人脑对实践的反映及对此反映的加工。正因所有文化,均源于实践,就往往不可能不体现客观实际的真实性,又正因所有文化,又均源于人脑,源于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往往不可能不体现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此即,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而言:科学知识是人对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不一定等于客观实际及其规律;还有,“公理”就是“不证自明”的,就是体悟的、直觉的,其本质就是人文的。科学思维,固然大量的是系统的逻辑思维;然而,导致原创性突破的是直觉、;灵感、顿悟。科学方法,固然大量的是严密的实证方法,但在导致重大成果时,往往靠体验。对人文文化而言:只要涉及客观实际,不关乎价值判断时,人文知识就是一元的。人文思维在高度重视直觉、灵感、顿悟时,也十分关注严密、精炼、系统、层次、呼应,即关注逻辑,具有说服力的作品莫不具有强有力的逻辑。人文方法,当然也重视实证,坚持源于实践,反对“闭门造车”。至于精神,当然是人文的,而且伟大的科学家莫不努力追求崇高的品德,求善;伟大的文艺家,莫不竭力反映深刻的实际,求真。我愿特别引用:爱因斯坦坚定认为,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主要奋斗目标;而现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的布鲁斯爵士明确表示,工程师不能只追求工程的最大效益而成为“文盲”。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