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2)
2017-09-02 02:52
导读:显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三层:基层,形而下的一层,是实践,是大脑对实践的反映,两者完全一致。中层,知识层,包括思维、方法等在内,
显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三层:基层,形而下的一层,是实践,是大脑对实践的反映,两者完全一致。中层,知识层,包括思维、方法等在内,即作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存在的形式这一层,两者不同。正因差于形态,异于功能,才将文化划分成种种不同的学科。但两者之中,仍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交互补。在科技高度发达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顶层,形而上的一层,是精神层面,是情感与思维、人性与灵性交融的境界层面,两者又完全一致。两者为了进一步的追求,都对已有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反思、怀疑、批判、发展,以达到更深刻、更普适、更永恒。基层的实践无止境,中层的知识创新无止境,顶层的精神追求也无止境。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人文贯串科学的始终,为其导向,提供动力,开辟原创性源泉,为其应用与发展搭建大好舞台;科学也贯串人文的始终,为其奠基,提供素材,避免荒缪,为其表现与发展提供强力手段。没有人文的科学教育,可能培养文盲、书呆子、机器人、乃至刽子手;没有科学的人文教育,可能培养出科盲、精神病患者、狂人、乃至毒枭。这决不是所希望的。
如上所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来就是交融的,所以,应该交融,可以交融;但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两者被人为地分离,危害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交融,务必交融。交融则两利,分离则两弊。交融不仅利于两者的发展,而且根本是有利于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精神方面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即求真,又求善,方能形成全面负责的责任感,从而有动力,有激情;从而可能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创造性奇迹往往在这个境界中迸发出来,达到求真、务善、完美、创新。第二,知识方面交融,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方法、精神等的基础;没有完备的知识基础,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思维方面交融,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一要正确,二要有原创能力。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直觉、灵感、顿悟与形象思维保证思维的原创能力。第四,方法方面交融,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科学方法讲实证,讲“理”;人文方法讲体验,讲“情”。合“理”顺“情”,自然有效。第五,文化整体交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相互关系。科学文化承认客观,人文文化关怀客观。客观世界一是有差异,二是要和谐。有差异才要承认,要和谐就需关怀。即承认,又关怀,就可能同外界和谐相处。第六,文化整体交融,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科学文化主要解决生理健康问题,人文文化主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心理健康往往严重影响生理健康,起着主导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还应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不仅是这两种文化的交融,两种教育的交融,而且也要文化所蕴涵的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及其有关方面的交融。四者之中,知识是基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就没有一切。思维是关键,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只有经过思维,才有活化知识、超越知识、创新知识。方法是根本,是穿山的路、过河的桥,只有经由方法,才能将活化、超越、创新了的知识,付诸实践。精神最为重要,是灵魂,熔铸在与充满着文化所蕴涵的方方面面,彼此无法分离,而且互动。知识越高深越渊博,思维越精邃越巧妙,方法越可行也越有效,而且当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时,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由此文化而育就的人,其素质就越高越优;相反,当精神越向下越卑鄙时,文化就越腐朽越恶毒,由此而育就的人,其素质就越劣越坏。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被人为地分离的时代,文化的蕴涵也往往被人为地分离:人们急功近利,往往只重视“有用”的知识与方法,轻视“无用”的知识与方法,忽视思维,鄙视精神,无视文化的整体;实际上在异化文化,扼杀文化;文化不能化民,不能成俗,不能真正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果讲,科学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人文主要是讲主观世界,讲“人道”,那么,两者交融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
。不但历史事实而且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主客不可分开,天人不能割裂。“天人合一”是我国一大优秀传统,也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的精彩体现。如何交融?最根本的就是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第一,学习是基础。只有“好好学习”,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继承,才能“天天向上”,才能发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知道错在何处。第二,思考是关键。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不够;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只能永远跟踪,高级落后。人之所以为人,能创造,就在于人有人的灵性,能思考。第三,实践是根本。这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最大的教科书。三,能力来源于实践。四,品德来源于实践。学习只关系到认知过程,而实践还关系到非认知过程。能力与品德的形成,本质上即素质的形成,不但要有认知过程,也要非认知过程,这绝不能离开实践。五,创新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始终贯穿着实践。学习、思考、实践决非彼此孤立。要在学习中思考,否则是死读“书”;要在实践中思考,否则不是盲从,就是照章办事。思考把学习与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思考,可在学习中实践,更可在实践中学习。尤应指出,也不能脱离学习与实践去思考,不能空想。学习、思考、实践的紧密结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质交融,极有助于将精神升华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当前国力的激烈竞争,不言而喻,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竞争的要害就是自主创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坚定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本,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彼此交融,全面而协调地发展,以培育出首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具有强大的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