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小学生个性教育反思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2)
2017-09-02 06:04
导读:二、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日本小学生个体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对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克服教育理念的单维
二、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日本小学生个体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对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克服教育理念的单维指向与表层化,培养“个性化”的小学教师
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经历了与中学教师“双轨、分层”培养到大学教育的“升级、并轨”培养,以职前教育为重心的“终结性师范教育”到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性专业教育”的探索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小学教师分别被作为“匠人”、“通才”、“专才”来培养。作为“匠人”,即小学教师不需要多高的学术水平,注重“三字一话”的教学,可谓小志小慧;作为“通才”,即小学教师要能从事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注重知识与教法,可谓小志大慧;作为“专才”,即小学教师能成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学专家,注重研究与实践反思,可谓大志大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培养理念都注重小学教师教育的单向培育与简单化理解,忽视了真正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实质性要求。一方面,我们着重应该思考的不是把小学教师培养成什么样子才能胜任新时代的要求,而是应该思考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素质或内在特征;另一方面,我们着重宣扬和树立的不是单一标准或完美抽象的小学教师标准,而是具有时代特色、体现教育价值取向的活的思想。“个性化教师”就是基于以上理解,从教师本身特点出发,即抓住潜能、创造的本源,结合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的外部注入,从教育的深层需要和宣传的整合角度,提出的培育新型小学教师的一种理念或观念。
(二)克服教育模式的行政导向和形式化,加强小学教师教育的法制保障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自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成为既具小学教师专业性质又有高等
教育学术水准的小学教师高等教育体系,“职前职后一体化”也便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之一。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小学教师教育范式下,却让我们看到了由于法律缺失和制度的不健全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职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实习的跑马观花,试岗过程、岗前培训的形式主义,职后提高的功利主义等等。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教师教育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这种行动即便因为高度重视而积极开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所以,加强行政部门、教育培训机构的督导管理,加强教师教育相应的、具体的法律建设和制度保证,才是落实提高教育者质量的关键,也才能使小学教师教育产生于自上而下,发展于自下而上,受益于两者良性的循环发展。
(三)克服教育内容的脱离实际与单调化,促进小学教师教育的特色内容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传统的“教授化”的课程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体系缺乏课程连贯性,课程内容单一且宽泛,脱离小学教育实践,课程资源也相对有限,潜在课程资源开发也很不够。这种设置使受教育的小学教师主体失去了对话互动的机会、自主探索和独立判断的动力、个性活动与创造的灵性,继而使获得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机械一致或“形神两张皮”的现象。所以,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对新型教师的新要求,体现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共性、小学教师专业的个性和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的“三性”结合,体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在具体内容上,要以广博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多元观”和自主性、研究性、发展性的“生态观”为指导,结合地方特点,增加“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评价与测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教育案例解析”等内容,以精品课程和特色内容来突出学术性层次和专业化特点,激活单一、单调的教师教育与培训。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四)克服教育方式的刻板效应与格式化,注重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整合与创新
传统的小学教师教育习惯以传递、告知、训练的方式来造就行动型的小学教师,继而使小学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传递者、课程方案的施行者、专家意见的执行者。这种刻板方式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与现代理念所倡导的“学生平等的对话伙伴”、“智慧的启迪者”、“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者”、“自主探究的引导者”教师形象有天壤之别。如何让我们的小学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形成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掘学生的潜能的意识和能力?注重教育与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变通性,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积极的交互作用,通过实现课程的双边共时性、结构性、过程生成性来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一方面,我们要在小学教师教育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各个平台教育中,整合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通过提升小学教师教育与培训的模式与范式,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达到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我们要拓展小学教师教育的视野,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进行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创新。通过扩充小学教师教育与培训的途径与方式,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分类指导”教育模式得以充分、全方位地体现。
参考文献:
[1](日)河吾隼雄。发展个性的教育[G]//中等教育资料。平成12年(2000年)1月.
[2](日)藤田英典。市民社会的教育[M].世织书房,2000.
[3]施雨丹。教育个性化:日本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J].教育评论,2005,(3).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郭黎岩。高师本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6,(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