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1)

2017-09-02 05:3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有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效果。
摘要: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有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效果。考察和分析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特色,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特色与启示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是育人教育,是贯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因其鲜明特色和显著效果而颇具影响。考察和分析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特色,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基本内容

    韩国在近代从殖民属国到独立国家的过程中一直比较重视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状态问题,尤其关注学校国民精神的教化和培育。1948年,韩国颁布了体现国民精神建设目标的教育法,提出社会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国民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这一目标,首次勾画了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基本内容的轮廓。此后,伴随着韩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理念逐渐增强,其内容也逐步丰富。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7次课程改革,包括个体生活礼仪、道德品质、国家意识以及社会规范在内的国民精神教育,成为当今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政府提出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培育“主导21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而又有创意的主体韩国人”,即培养熟悉基本生活习惯、礼仪和道德规范,具备合理判断和解决道德与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备正确的市民意识、国家和民主意识、世界和平与人类共赢意识,具有实践理想的道德趋向的现代韩国国民。这样的中心目标,实际上确立了韩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方向与基本内容。学生是国民中的精英分子,学校是国民精神教育的思想熔炉。围绕着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韩国学校侧重从历史文化、道德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构建了国民精神教育的丰富内容。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历史文化教育

    韩国文化隶属于东亚文化圈,与作为其近邻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中,韩国文化从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获益颇多。面临着21世纪的文化竞争,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韩国对保存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相当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说,韩国人把历史文化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和更值得护佑的精神珍馐。从近些年发生的韩国对“端年节”、“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抢注”的事件,也不难看出韩国对历史文化的极端重视和强烈的占有心态。

    作为文化传播的集中营,韩国学校教育承担了“保护历史、传续文化”的神圣使命,对历史文化教育予以特别关注。学校除了在其常规课程设置中普遍地开设了占比例很高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科目外,还在各门课程的组织教学中尽可能地渗透韩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等教育元素。从内容上看,韩国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除了对韩国形成发展史、韩文化史、韩民族遭受侵略的苦难史以及抵御外侵的不屈抗争史进行大量教育外,更侧重简单历史文化知识传授之外的历史精神和文化意识的培育,尤其是渗透民族自强心、自信心、复兴意志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的途径除了知识灌输,更多的是自然熏陶、参观访问和实践教育。学校在校园的走廊、教室、宿舍和办公场所悬挂人物、书法、绘画等历史文化艺术作品,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故居、遗迹等,通过这种名实结合的历史文化教育,学校着力唤醒学生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意识,尤其增强了学生对家园、祖国和民族等身份符号的情感接受和理性认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道德传统教育

    道德教育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既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韩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韩国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提出,韩民族的德育表现为自主性、公益性、协同性、勤勉性、奉献性、效率性。在这德育“六性”中,自主性指民族自立精神,重塑民族之魂,弘扬民族传统;公益性指尊重集体利益和秩序;协同性指互助合作精神和团结互爱精神;勤勉性指正直和诚实的劳动态度;奉献性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效率性指合理、主动的创造。可以看出,这些德育要求在具体内容上都与国民精神有关。

    不少人认为,韩国是今天世界上儒家传统保留得最好最完整的国家,也是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典型。如果就当今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特色和主体结构看,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儒家思想是韩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讲究为人之德,注重人身修为。儒家的传统道德从古代三国时起就成为韩国“太学”的道德教育的依本,尽管经历时代变化,儒家伦理至今仍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主体脉系。古代韩国学校曾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伦理纲常,作为个人修为和安国立命的目标。今天,韩国学校的国民精神教育承袭和发扬了注重道德精神历练、强调培养道德人格和精神品质的传统,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韩国学校道德课程把培育现代有道德公民的目标,渗透和结合到学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内,制定了层级分明、循序渐进的现代道德课程教育教学体系,采用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道德教化,使学生们接受浓厚的道德熏陶和国民精神感染。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革,韩国学校的道德传统教育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了过去的封建道统的说教内容和方式,而是结合着时代要求灵活地把传统道德精华化身在现代道德理念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生活习俗教育

    生活习俗是反映个体精神面貌的标志,也是国民精神教育从社会个体抓起的基本突破口。韩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要培育文明、健康、积极、进取、有创造力和道德心的现代国民,必须重视社会个体的生活习俗教育。因此,韩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生活习俗教育,努力将社会生活中移风易俗的精神及做法延伸到学校教育中来,从寻找校园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结合点上来调节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为塑造儒雅温文的礼风、培育文明国民奠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礼仪教育和节俭奉献教育。

    韩民族承袭了儒家“重礼”的优秀传统,非常重视礼仪。不少韩国人认为,礼仪是为人之基本,只有学会礼仪,才能很好地做人做事。在礼仪教育方面,韩国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国家生活多方面的礼仪内容。学生从上学之初就开始接受礼仪教育,一般是从最基本的生活礼节习惯开始,如在家、在校怎样表敬守礼,参加社会活动该持有何种礼仪等,一直到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礼节习惯。这些礼仪习惯往往在经过长期的教化后,能够很自然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实践中得到巩固和体现。

    在节俭奉献教育方面,韩国人崇尚勤俭节约,讲求利用,提倡利己利他双向并举,要求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奉献他人。不少学校都设有“Anabada”组织,号召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进产“节约、分享、交换(使用)和再利用”。该组织还定期举行活动,参与者会把自己不用的旧物低价卖出,购买别人的旧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有钱物节余都捐献给社会福利部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校在学生中有效地普及和提高了勤谨、节俭的观念和共,享、奉献的意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主要特色

    长期以来,韩国学校在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方面善于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社情的有效途径,在总体思路、建设布局和实践途径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依托强势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韩国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以开始,韩国为传承儒教,就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要求学生学习孔子、孟子、荀子等中国古代著名儒学思想家的理论,接受“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诚敬修养”以及“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儒家思想的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韩国政府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多次对教育科目进行过调整和改革,不断结合着国情要求调整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提高道德教育的力度和分量。按照国家政府的要求,韩国学校也把培养韩国学生的国民意识、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性确立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把道德精神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要务,把道德养成视为学生教育的中心。

    在韩国,从小学开始就普及了附着于学校道德教育之中又凸显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所有环节内的国民精神教育。普遍开始的学校道德课名称和重点不同,大体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及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其教育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生活习惯、社交礼仪、道德规范,养成健康的公民道德性,培育礼仪、秩序和共同体意识。“个人生活”部分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实践意志、自主节制等要素,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家庭近邻及学校生活”部分包括敬爱他人、家校礼节、爱家爱校等要素,强调“孝道、礼貌、和睦、协同”;“社会生活”部分包括社会秩序、扶助协作、公益公正、民主秩序等要素,强调“宽容、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律己、正义、环境和共同体意识”;“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包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团结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要素,强调“三爱”,即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提倡关注“国家、民族、安保、和平统一、人类发展等”。从总体上看,这些课程的内容侧重“善、爱、和、礼、孝”等基本人格价值和社会理念的普及,同时也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等概念关系的理顺。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试论学校德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