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启示之思考(1)(2)

2017-09-03 01:47
导读: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尚未产生,甚至在口耳相传的时代,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有了如此美妙的教学活动画卷和古朴而真质的教学思想,浸透这一思想的乃是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尚未产生,甚至在口耳相传的时代,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有了如此美妙的教学活动画卷和古朴而真质的教学思想,浸透这一思想的乃是一种人文精神:“人”的发现和人性褒扬,使得教育自然地把人的存在和人性的充盈和完满作为其根本指向;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教学过程,内在的给教育注入了自由的精神;精神生活的愉悦,没有过重知识传递、技术训练的负担,和纯朴的教学方法营造了乐教乐学的人文环境。

三、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现状反观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科学观念植入与科学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有力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变革教育力量的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和追捧,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人们形成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考察教育技术发展的思维定势,出现了技术凸现人文凹陷的畸形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的主导作用至使教育技术以关注人的发展取代关注人的存在,导致教育对人的疏离;教育的技术化,模式化,工业化倾向使得教育从人文关怀转向功利关怀。

知识爆炸和竞争的激烈,使教育技术倾向于关注如何使用技术使人们多快好省的获取知识,满足教育主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提高受教育者个体对社会,集体和自身的“价值量”、“有用性”和适应能力成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教育目的引导下的教育技术实践,是把活泼可爱的教育对象作为一种预期的“教育产品”或“原料”来对待,只关注其外在的特性的塑造,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技术的熟练,而并不关注其内心的心灵完善和精神的“畅适自足”;成为叶澜教授所说的: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原本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知活动,因而把教学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这样的模式教学导致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导致机械,沉闷 [15]。这种教育技术只能导致教育的表面化,肤浅化和技术化,从而走向僵化,成为一种疏离人了自身的“文化生产”的工具。

2、古代人文教育中内在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不断消解,师生人格互渗受到挑战

古典教育中爱智慧的基本精神转化为谋求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发展,而这种知识技能获得,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占有,而“信息鸿沟”直接导致教育的不平等。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的交际空间极大扩展,这既便利了与他人的交流与信息获取,又增加了自我封闭和离群索居的趋势。古人直面的人与人的“对话”交往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易引起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超虚拟现实技术,超媒体技术的发展并向教育领域扩张的排挤下变得越来越少见;而人 ----机交往缺乏生动的模范典型,易导致情感的机械化,一些心理的需要如交往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很难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实质性的满足,导致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

3、知识增长的压力和教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追求速度和效率有了必要和可能,然而导致教育“深度”的浅化,对智慧的追求表象化为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学生在信息压力下难以“学而乐”。

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和远距离学习的实现增加了教育的“长度”和“广度”,教育对象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更为便捷和有效,但信息和知识并不一定启迪心灵和产生智慧,信息与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教育与启蒙有关,是对智慧的追求,是“爱”智慧;古代人文教育中,教育就是启迪人不断地去“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智慧“照料人的心魄”,实现“心灵转向”。而事实是,信息价值的多元化取向,传播媒介的多元形态,各种观念及评论同时存在,使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信息撷取,甄别,吸收的压力,信息频繁变化导致社会规范,社会榜样的变化无常,往往使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难以找到一个指导行为参照,以及缺少从信息进化到智慧的有效引导而在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和难以“适意安居”,学习与智慧脱节,使“乐学”大大降低。

四、儒家教育思想观照下的教育技术人文反思与走向

鉴于上述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倾向,结合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有用养料,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信息化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技术要服务于教育,必须提供主体进行实践活动过程的环境,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条件建立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既建构知识意义,又建构人自身的意义,既要有信息的撷取,更要引导学习者“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由信息向智慧升华。这要求我们站在人文的高度来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认识到教育技术是以适应人的特性而显示、发展和发挥其科技性,而不是让人去附属和适应科技,是服务于人自身的进步和塑造人自身的;并认识到技术有利教育的人文精神实现的进步意义,才能摆脱教育技术只是在技术手段的低层次徘徊的尴尬局面,并为技术的教育应用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2、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增强人文性渗透,在理性工具和价值工具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从而促进教育的纵深发展。

教育技术对教育效率的追求,使其势必对教育结果过度关注,要预防教育中因技术而导致教育对人的疏离,突现“本真的教育”,必须避免对目标和结果的过分关注,更多的关注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应该因技术介入而变得过分程序化和机械化,而要注重师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彼此精神的相遇相融,师生人格的互染。这就从根本上强调情感陶冶和启发诱导,知识建构与体悟人生的方法,还原其在古典人文教育中的教育意义,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师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技术,技术为我们带来的教学效率是必需的,而是要在技术与非技术,规范与非规范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上升为哲学高度,就是我们应该发展科学人文主义观,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导下的教育技术应该是一种批判性话语激起教育活动本身所孕育的内在力量,而不应该堕落为纯粹的理智,技能,情感与筋肉的训练术。这样的教育技术才能起着进化现代教育,推动现代教育纵深发展的作用。

3、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促进人的和谐统一发展。

培养人、关注人是教育的根本。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是整体性,完整性,个体性,故关注人应充分关注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教育应当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的生存内涵的拓展,赋予个体的生存以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生存内涵,在个体生存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谋求个人走向社会的发展,这样教育就把个性,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人文与功利统一起来,在此统一过程中,实现人的完整性,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桑新民教授在《技术 ?D?D教育?D?D人的发展》中详细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他认为正确的教育技术哲学包括技术哲学与教育哲学。技术哲学是手段,教育是本体,而人的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目标。桑教授对教育技术价值本质的论述与儒家教育哲学以“和谐”为核心建构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解了教育技术的价值本质和价值取向,我们就会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标准,从教育,技术,艺术等多维角度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并促进教育技术脱离纯媒体论,技术至上论,重科技轻人文等错误倾向,朝教育技术艺术化的高级形态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教育资源整合问题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