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1)

2017-09-04 06: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教育已经跨入了信息化时代,从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到最基
 教育已经跨入了信息化时代,从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到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都或多或少打上了信息化的印记。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教育部2002年3月提出《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措施,并先后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等。国内各级师范院校和学术界也日益关注和介入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2004年至今国内已经先后举办了“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国际教师教育论坛”、“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等影响较大的国际会议。但是,当前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亟须新的理念与策略。

    深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明确指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作为信息时代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信息素养”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包含有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近年来,人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进行过不少研究,普遍认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但是该认识仅仅停留在上述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应用实践中也容易引起偏差。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学和管理,而是反映了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教师能够培养出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目前,一些教师不敢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的观念也隐含着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从而也不可能使网络成为教师辅助教学、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信息化已经渗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层面拓展到了人文的层面:信息素养不仅反映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搜索、鉴别、筛选和利用的能力,还涉及人们对信息与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信息素养不仅支持教学、学习与工作,还提供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具有强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不会止于对教师自身工作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一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各种常用教学设施的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上述目标看该课程的要求显然过高。换言之,仅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一门课程难以担当未来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重任,应该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让未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才有可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和技能。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坚持“研、严、妍”,培养高素质人才(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