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1)(2)

2017-09-06 02:23
导读:2.学生素质 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不应该仅作为传统的教学工具出现,也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和

2.学生素质

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不应该仅作为传统的教学工具出现,也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有相当地了解,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

3.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物质基础上,必须考虑物质条件,关注其物质水准。如:硬件、软件、潜件建设等。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1.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误区

其一,一些教师认为“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如简单地使用PowerPoint演示课件,上网查查资料)就是课程整合。这种整合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和内容结合起来,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文稿替代板书,可能有助于节省时间,但是并没有提高教学效率。换言之,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计算机、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了。

其二,在课堂上运用了计算机和网络,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使用黑板和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应该是适合什么用什么。如:数学公式的推导,学生需要看到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就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在板书的时候,有个示范作用(例如笔画),不能用课件演示一下就完了。其实,教师板书的过程就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和手段。

其三,一些教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开发观摩课件,一遇评优课、公开课就手忙脚乱地整天围着课件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更应当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的艺术上下功夫,应该更多地借助社会和公司的力量开发课件。

2.对学生主体地位理解的误区

其一,主体绝对化,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其二,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片面追求热闹。有些教师花了很多精力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看似学生占了主体地位,但是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目的也没有达到。

3.对学习资源的误解

其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它教学资源。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惟一的,还有很多其它资源可以利用(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报刊、广播、报告会、图书馆等等)。因此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

其二,过分偏重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大量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这易产生知识被割裂的效果,最终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不符。

4.对于技术支持的误解

惟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过度依赖技术。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多媒体材料可以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