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1)(2)

2017-09-07 06:51
导读:二、把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融合 教师要面临对新旧学习方式的把提问题,这需要教师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每门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

二、把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融合
教师要面临对新旧学习方式的把提问题,这需要教师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每门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更多时候,教学过程中是把两种学习方式互相渗透、融合。
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教学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我要求学生一口气写出几个循环小数,让其产生烦琐的感觉,提示学生尝试用一种简便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纷纷发挥想象,用各种符号来表达。接着我把大家的结果展示出来,面对琳琅满目的表示法,学生很活跃,我把握时机切入问道,如果不预先告诉打招呼,别人能明白这此表示法的意思吗?最后告诉学生,为了便于交流,我们约定俗成“循环节”写成“?”,这也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样是运用原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但它不是消极地学习、机械地接受。如此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学怎么不以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呢?
每门课程的一些关键知识、核心概念和规律、原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才因为“理解”而“牢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单元重难点,不少老师吃过同样的苦头,怎么学生总是记不住“底乘高除以2”这么简单的公式?这就是学生对公式的来龙去脉理解得不彻底。这课时,我们必须要大方地、毫不犹豫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去畅谈,去争论,更重要的是交由他们自己去验证!“除以2”自然根深蒂固。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把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融合运用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精简地提问。我们懂得了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小学数学教学,肯定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于是逐步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也从“授予”向“引导”过渡。那么,课堂上首先要改变的是“马不停蹄”的提问方式。我们通常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然后以“打乒乓球式”的问答来帮助学生细嚼慢咽。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倡采用“大步骤”的提问方法,多留点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探索其中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恰当地练习。学数学肯定要做练习。可是,过度练习是我国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通病。练习可以熟能生巧,也可以熟能生厌与熟能生笨。据调查表明,小学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练习过度。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再要学生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一些内容反反复复地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时,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们平时发现学生“粗心”、“不审题”、“写出似曾相识的题目的答案”…… 如此学习品质的下降与过度练习的负面影响有很大关系,就是它严重挫伤、损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使是采用接受学习方式,也要尽力把这样的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关注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从教以来,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教师有这么一个通病,日常教学中过分关注的是学生解题中的细节,一个符号、一个作答、甚至一个“解”字,都要彻底纠正,与学生相处与沟通的时间、学生的精力也因此大量流失。今天,我们要把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发展问题放在正确的位置。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自己的东西,关注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