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这个时期是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根据中小学教育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对中小学课程先后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在系统总结建国初期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根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在中小学首次设置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科目,并注重将学校课程改革同减轻学生负担结合起来。这一时期教育部颁布了5个中学教学计划、10个有关补充通知,对学科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了过于频繁的调整,这对稳定教学秩序和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十分不利的。
3、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1958—1965年)
1958年,全国城乡掀起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高潮,这一高潮波及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教育大革命”。从1958年到1961年,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精神,人教社赶编了一套十年制教材,各地也开始自编教材,劳动实践大量增加,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危害。6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的要求,着手对中小学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小学的学制恢复为十二年。于1963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计划和各学科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全日制小学、初中和高中应设置的课程,教学必须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还首次提出了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人教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一套十二年制教材。
从建国初期到60年代中期,课程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编写的,实行的是国家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教育秩序不正常的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以前出版的中小学教材一律被看作是“封、资、修,大杂烩”,成为批判的对象而不能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被撤销,其全部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这一阶段的中小学教学秩序很不正常。一般由学校制定方案,自定教材,自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材过分强调工农业生产劳动,严重破坏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材不适当地突出了所谓“政治”,以政治口号或语录代替教学内容。这给中小学课程带来的破坏和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是无法弥补的。
(三)急起直追,蓬勃发展的时期(1977—1985年)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7、8月间,多次提出要恢复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要求1978年秋季新生入学时,能够使用新教材,要求“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育部立即调回了人教社的主要编辑,并选调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组成了中小学教材编写班子。由于当时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都是十年制,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小学五年。1978年秋季,各科教学大纲、第一册教材同时在全国发行和使用,标志着全国统一管理、统一编制课程和通用教材的地位得到重新恢复。对迅速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中小学教育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是一个过渡性计划,不足之处也较多,如学制过短,课时较少,没有选修课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小学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部于1981年和1984年先后颁布了六年制重点中学、五年制中学和六年制小学、五年制小学的教学计划,对1978年颁布的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人教社根据当时教学计划和教材中“深、难、重”等问题和需要“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新编、修订了中小学十二年制教材,中学于1982年小学于1984年秋季起,使用新教材。中小学由十年制过渡到十二年制。
(四)稳步发展,课程教材的实质性变革时期(1986—2000年)
1985年5月原国家教委,根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组织专家、教师按照“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原则。大幅度地修订并颁发了各科教学大纲,修订重编教材,并于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修订、重编的新教学大纲、新教材。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教科书制度开始实行由“国定制”向“审定制”转变。这一改革为保正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编写出版各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实现“一纲多本”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从1986年开始,国家教委经过7年的时间,于1992年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首次将几十年沿用的“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在课程概念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有了许多创新之处。如加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个层次,二是将活动类课程正是纳入了课程计划,三是增加了选修课。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逐步实施,原国家教委又分别于1981年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1990年颁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1993年成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工作编写小组”,1996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通知,1997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开始试验,并边试验编修订。
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和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始启用新的课程标准。
四、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
中小学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一次改革就使课程达到尽善尽美。课程改革是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变革与发展的,不断适应国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改革潮流,反映在课程改革上就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平衡的发展趋势。既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找一个有机的结合。
1、多样性向统一性过渡。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过去实行的是高度的地方分权管理体制。课程的编制、选择、使用等相当一部分权力在地方、学校和教师。这种体制的好处是对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广阔的空间,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开发、制定各种具有特色的课程。不利的地方是过分的放权自由,带来各地方教育质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国家对课程的监控力度达不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之间分化严重。再就是课程过于庞杂。1983年,美国确立外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语言等学科作为核心课程。采取呼吁和号召的办法呼吁全国中小学首先开设5门核心课程。1991年规定了语言、数学、自然、社会和计算机等五门课程的课程标准。1993年又把外语和艺术作为国家的核心课程。这些国家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原来的分权、多样向着集权、统一的方向演变。
2、统一性向多样性发展。
如法国、日本、中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从80年代起,把课程管理权限逐渐下放,使课程体制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也就是由集权、统一向着分权、多样的方向发展。
3、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时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性的需求等。
基础教育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世界各国,不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