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1)

2017-09-09 05:1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内容摘要****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把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

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的提出来,首先是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实施是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依据。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在当前突出的强调课程改革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人类教育的三次革命

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大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革命。

(一)、教育的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公元前400多年,以孔子创立的私塾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开创了平民受教育的先河。这次变革是建立在文字创立的基础上的,由于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通过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直接接触来获得知识。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小范围的,耳听面命式的教育,教育内容也只是局限于教师本人的学识。这种教育模式持续了近两千年。

(二)、教育的第二次革命

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以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为标志。即0—6岁婴儿期,应接受家庭教育;6—12岁儿童期,应接受学校初等教育;12—18岁少年期,应接受学校中等教育;18—24岁青年期,应接受学校高等教育。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引入教育领域,大幅度降低了教育的成本。这次变革是建立在印刷术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工业化的教育模式中,人们将6—20岁的青少年送入学校,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学习一套预先设计好的知识和技能,期望他们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这种教育模式延续了300多年,并且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国的主流教育模式。

(三)、教育的第三次革命

近50年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技术以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人类的教育正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型。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预测结果已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是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测算,互联网上的数字化信息至少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

知识数量的急剧膨胀并没有给人类存储知识带来太大的麻烦,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存储地角度看,一张高密度的光盘,就可以存储一套24卷本的百科全书的所有内容;从传播的速度看,一根光纤电缆就可以每秒传送几千万个电子信息。人类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已经悄然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技术以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

二、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课程发展史上,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是人文主义课程观,二是科学主义课程观。

人文主义课程观自古代就已经出现,它偏重主张培养人的人文素养,诸如道德、文学、语言、礼仪等方面的素质,而贬低科学主义课程观的主张。

科学主义课程观侧重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学习,主张把科学知识列入学校的课程中,到后来演化为科学知识至上。在课程结构的比例中,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明显高于人文课程的比例。

人文主义课程观和科学主义课程观都具有课程目标的偏向性、课程内容的片面性、课程结构的失衡性和课程实施的物化性。

国家、省、市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将改革以上弊端。

三、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三次演变

(一)、课程由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定制”时期(1949—1965年)

1、建国初期(1949—1952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家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立即开始了“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型教育体制”为宗旨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教育方针、学制和学校培养目标。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和《小学教学计划》。1950年,国家确定中小学教材由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的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应运而生。根据1950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中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选择了一些老解放区的教材和民国时期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成为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