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忧”、“外患”夹击下的纯净——论全球化

2017-09-10 03:4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内忧”、“外患”夹击下的纯净——论全球化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全球化带动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广泛

【摘 要】全球化带动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这也给汉语的使用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网络语言的兴起更是引起了诸多不规范的汉语用法。笔者认为,在这种“内忧”“外患”夹击的情况下,汉语使用者应规范汉语的使用,包括抵制过度欧化的中文以及反对滥用网络语言,以保持其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和纯洁性。

【关键词】全球化;西化中文;网络用语;后殖民

去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重庆赛区二百多篇作文因滥用网络语言而被取消了参赛资格。这一做法显示了组委会保护汉语纯净性的决心,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语言不规范已不知不觉地侵入了青少年的汉语写作。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虽然中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但是在文化产品方面却处于明显劣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在2006年两会期间曾提出,“文化逆差”正在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并列举了我国图书、电影等文化产品出口的数据为证(卢新宁,2006)。介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腾飞,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文化逆差,恐怕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实力的差距。

台湾著名文化人士南方朔曾在2005年的“世界中文报业论坛年会”说,中华文化拥有悠久传统,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很多东西已经被当作“老古董”丢掉了。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饱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的侵袭,外译汉作品中欧化中文比比皆是,如余光中先生当年所说的“的的不休”;在其内部也遭受了网络用语等不规范用语的冲击,许多缩略语、生造词、流行语、行话、黑话弄得读者不知所云。相反,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中译外作品数量和种类有限,而且在汉译外时多采用归化手法,迎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和文化背景。这些现象不禁不让人思考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语言文字的出路。

笔者认为,在经济政治全球化已然成为现实的今天,汉语自身的规范是其语言文字寻找出路最有效的手段,包括抵制过度欧化的中文,以及反对滥用网络语言。而随后要做的,则是在汉译外时采取韦努蒂所说的异化翻译策略,从而通过汉语中一些独特的意象来传播中国文化。第一步没有做好,传播出去的可能不是规范的汉语,一些行文特征说不定还来自于外语,这就起不到传播文化的作用,因此,第二步就无从谈起了。

在全球化时代保全汉语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并不是严格禁止英语等外语的影响,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正如有人宣扬“后殖民时代我们不过圣诞节”,这种否定文化多样性的行为,颇有民族主义的色彩,过犹不及。这样抵制所谓的“英语对汉语的侵蚀”,恐怕会适得其反。歌德曾说:“语言的力量不在于拒绝外来影响,而在于吸收它们。”(笔者译自Berman,1992:1),可见语言文化间原本就存在的交融和谐、互利互助的关系,兼容并蓄才是发展的大计。后殖民时代欲保持中国文化的纯洁性,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决心。只是走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一点外界渗透都不允许,未免太不现实了。英语和中文、盖尔语、印地语为何非要是单选题(虽然笔者不否认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各自都是人类智慧库中的一部分,一定的交流、借鉴、变化、发展、融合、分化岂不是在丰富人文主义的共有资产?例如,根据王克非基于汉英语料库的研究(2002:458-463),被动语态的运用已悄然从汉语的非常态成为了常态,这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人们普遍接受,那么,该现象本身无所谓好坏。可是如果后殖民被贴上了明确的国别标签,戴上了爱国主义的帽子,而少了一份冷静和平和之心,那么离其多元文化的口号也就渐行渐远了。

同样,保护汉语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也不是说我们要从白话文回归到文言文,这种做法劳师动众、意义不大。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认为,中国目前的语言危机主要是文言文的危机,提倡大家保护古文。笔者倒认为大可不必,既然作者自己都承认,“白话文比文言文易学、易懂、易传播;白话文是科学论文之最佳书写文体;白话文口语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白话文有时代感” (金燕,2006:85),那为什么非要所谓的“传统”呢?这就像好好摆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器皿,非要拿出来做日常用途,不见得是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

那么,究竟该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呢?笔者认为,要规范汉语语言文字,就必须抵制“外患”。首先要意识到,汉语自身就已具有完备的表达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须借助别的语言来阐述一个概念。当然,一些新兴事物的音译除外。诚然,“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吐故纳新需要吸收外来新词语”(谢华,2001:70-72),但时下许多年轻人说中文时都要夹带一些英语、粤语或港台腔,以显示“洋气”,并不能丰富汉语的词汇。偶尔吐出几个单词非但不能提高英语水平,还很可能导致中文的表达能力下降,且不说提笔忘字,今后甚至会张口结舌。何加红认为,“这不仅仅是十分不良的文化现象,从深层次看,是一代人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甚至基本价值观念失落的体现”(2007:104-108)。既然人们反对说“中式英语”,那么“欧化汉语”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因此,所谓的“纯正”,最基本的就是“说汉语时就说汉语,说外语时就说外语”。至于中文中一些欧化现象,如定语过长、句式繁复、大量运用名词化结构等,笔者也持反对态度。这类“纳新”并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并非为了通过异化渠道,让“西方语言文化中大量的异质成分渗透到汉语和民族文化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汉语的表现力”(吕煦,2006:85-89),而是作者自身汉语水平不过关的无意识表现,导致读者阅读困难。这如同唱歌被别的声部带跑了调,乐音成了噪音。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试论语言文化批评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