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若干探讨(1)(2)
2017-09-14 04:55
导读:第四,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不够。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即正式课程的学习,也要有“第二课堂”等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才能完成大
第四,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不够。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即正式课程的学习,也要有“第二课堂”等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才能完成大学全面育人的目标。课外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领域,为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开辟了广阔的舞台,还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身的消化吸收以后释放出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很有好处。
三、高校共青团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不和谐表现,高校共青团应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发挥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加强职能建设,参与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起新的工作格局。
第一,首先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和谐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实施“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促成高校的平和、稳定发展。
第二,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共青团开展和谐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共青团应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发挥制度建设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共青团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就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二是以团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基层团组织要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形式,适时抓住时机,在团支部内展开讨论、演讲,制定个人计划,形成良好风气。三是加强服务功能,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从创建和谐团支部、和谐班级等入手,开展争优创先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以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影响力。要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上,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发展为主题”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实践的舞台和成才的渠道。要把关注点放在为遇到特殊困难的部分大学生排忧解难上,比如积极参与帮助“三困生”,要拓展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渠道,开辟校内外各种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力求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和谐校园的参与平台。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具有显著的熏陶、引导和推动作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载体,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教育功能实现于潜移默化之中。各基层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交流切磋、互动共进,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和谐校园不等于就没有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难题正是在于要在不和谐中实现和谐。高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已逐渐成为教育的消费主体,他们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识在逐渐加强,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沟通,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沟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束为,洪波.网络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机遇与对策[J].清华大学学报,2001,(01).
[2]孙体楠.加强高校共青团创新工作 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03).
[3]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青年运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4]杨永红.论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的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02).
[5]杨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6]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李安英,杨毅军,陈思红,龚培敏.共青团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3).
[8]陈升.共青团工作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孙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