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以人为本教育的使命(1)(2)
2017-09-16 06:24
导读:2.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在促进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人学会做事
2.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在促进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人学会做事,一是教人学会做人。前者主要是传授生存和劳动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后者主要是培养与塑造理想的人格。
中国传统的教育素以“传道”见长,注重“做人”方面的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看不起“做事”方面的教育,于是出现那些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有感于传统教育的弊端,积极倡导“做事”方面的教育,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做人”方面的教育明显被削弱。曾经流行很广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以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似乎在向人们昭示:近现代的教育就是劳动力的岗前培训或就业技能培训,传播知识与专业技能成为教育唯一的职能。因此,许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受教育者,作为劳动者、专业技术人才是合格的,但作为公民、成人却不合格:会做事不会做人。
素质一定要包括知识、能力,但是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强调德才兼备。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和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比培养出色的劳动力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人才的竞争,而人力、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而不是单一技能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5]。
3.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什么是人文教育?北大金开诚教授说得很精辟:人文教育就是把人教育成文明人的教育。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轻文、重专业轻人文,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育只能批量生产出一个个可怜的知识容器,而鲜少博学鸿儒似的通才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发表的(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中指出,科技和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教育把人弄成“容器’、“机器”、“半个人”,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人文学科是相对自然学科而言的,是指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神话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主要回答“应当是什么”;自然学科主要回答“是什么”。“应当是什么”包含价值取向,引导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注”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其终极目的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促使个体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人的一切活动可以归纳成求生存和求意义两种,对于未来人类而言,生存不再成为问题,那么追求意义将成为理所当然。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人,是不能很好地思考意义和追求意义的,只有人文精神充盈的人,才能精神昂扬地走向人类的“彼岸”。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没有充盈的人文底蕴,就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能成为社会进步需要的优秀人才。
4.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所谓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人的共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所谓个性发展,指的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个性心理学指出:只有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促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也就是说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地发展人的潜能。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发挥各种能力的同时,应当形成自由的、创造的个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康德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个性发展不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总是表现为个性发展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着全面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于个体发展成长的全过程。
尊重个性发展是教育不断进步和社会走向文明的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日渐强烈,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院校更是如此,要求受到重视、充分享受自由、个性得以张扬更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心理。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念面临着挑战。首先,教育管理的功能必须从控制转向服务,教育管理要人性化,实现教育的人性化服务,教育的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其次,教育必须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人性化的教育服务,要求师生关系重新抉择、心理环境全力改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尊重每一个”、“研究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禀性天赋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个性化发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引领学生,开导学生。最后,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成才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学校精神文化、知识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的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等人文关怀,实现其引导、激励、陶冶和塑造人的目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钟轩理。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如何正确理解以人为本[N].人民日报,2004—09—13.
[2]李宁宁,张亚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灵魂[J].江西教育科研,2005,(2):27.
[3]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03—25.
[4]田建国.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04—04—21.
[5]崔新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现[J].人民教育,2004,(23):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俞贵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