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之我见(1)
2017-09-16 06:1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两课”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之我见(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实践“以学生为本”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实践“以学生为本”是非常必要的,而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是要实施主体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求实求新求活。
[关键词]“两课”;以学生为本;主体性教育;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意见的发布引发了如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本”精神的热烈讨论。作为一名从事“两课”教学近十年的教师,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尝试就这一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两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性
“两课”作为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以学生为本”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由于“两课”的教学目的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只需要授之以一些相关的公式、原理及相关技术就可以了,“两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使学生们懂得怎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冯友兰先生曾说过,高等学校有两个问题必须分别清楚,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学问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职业问题,不可把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高校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开设了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另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所谓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就是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具有做人的基本素养,成为有用的人,这在我国就成为“两课”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课所讲授的学问。这其中没有现成的公式、原理可以套用,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原理阐述就能做到的,更不是靠外界的力量所能强加的。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还是道德评判力的形成都必须依赖学生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最好途径就是在“两课”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因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从死板的教条中跳出来,由被动、盲目地接受教育转为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才能使他们摆脱机械的记忆和应付考试,促使学生对现有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并在反思、批评性理解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实现自我的教育,从而使“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以学生为本”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也曾说,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知识很优秀,但动手动脑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两课”由于其特定的性质,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主、自强、自信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产生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和精神的需要。学生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源于他们对探索未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于他们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主体的责任感越强,责任范围和责任强度越大,其求知欲和创造的内驱力就越强,所创造的范围就越强。在“两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一方面加强了对大学生社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三)“以学生为本”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两课”教学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因此,它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和地位的极大关注,二是让大学生的个性有充分的发挥。“两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质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个性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寻求真理、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更好地去面对社会,适应社会,创造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两课”教学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就需要实施主体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主体性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的类型,而是源远流长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如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就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探索新的知识。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问题教学法,主张“从做中学”,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被称作“五步教学法”。我国自古就有丰富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如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等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主体性教育再一次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