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教育性失业的两个视角(1)
2017-09-16 06:0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审视教育性失业的两个视角(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教育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膨胀的恶果。造成“教育性
[摘 要]教育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膨胀的恶果。造成“教育性失业”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产生文凭危机。教育社会学更多地从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方面来看问题,冲突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有意抬高职业门槛的学历资格从而造成文凭贬值,教育性失业其实是社会冲突的产物。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 “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一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 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育供给的过激增长,即随着大学入学率的飙升,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大批量地涌进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高学历者,“当市面上有更多的学历角逐少数的职业时,它也象钱币一样,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但这种膨胀往往不是绝对膨胀,而是相对膨胀,也就是说人才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展开来说,当个人教育成本较低而个人教育收益较高时,人们就会大量地去追求学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趋旺,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者甚为走俏。但后来由于教育扩张、供大于求,低层次工作所要求的教育资格上升,高学历劳动者只好受雇于过去曾由低学历者从事的职业,去干知识、技术含量甚低的活,所得薪酬自然就低。此时文凭身份的含金量相对原先期望而言就等于是贬值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谢登斌 陈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