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1)网
2017-09-16 06:0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1)网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西方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
西方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了,不仅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消除这种危机,他发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
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充实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对生活价值的追求,成就人类可能的幸福生活。人类从初到世上的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首先面对的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作为现实生活世界的主体的人之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人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这种转化才可能成为现实。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由其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经验对他的影响远远大于抽象的说教。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个人在与集体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教育自己,从而形成其性格、才能和道德品质。此时的教育,简单且纯粹地存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目的在于培养统治国家所需要的有知识、能力和品德的人才。这种教育在被历代专制统治者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教育开始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在学校中进行。但此时能接受学校教育的,还只有统治阶层的子弟,绝大部分民众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着自我教育。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工业的进步,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读、写、算能力的人才。也是在此时,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课程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科学理性的逻辑也使教育愈来愈专门化与系统化,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被分门别类地当成一门功课,彼此孤立地进行教与学。于是,学校与生活的脱节问题开始变得严重。20世纪70年代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20世纪末21世纪初,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变革,使得教育与生活脱离的情况更为严重。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经济时代,不同的名称传达着同样的信息:知识爆炸了,要想把掌握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显得不合时宜了。这也是引发当前人类教育危机以及使我国素质教育陷入窘境的原因所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教育脱离了生活。胡塞尔认为,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因为在生活世界中,人和环境是联系统一、互为条件、互为意义与价值的,而科学世界是从这一前科学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结果把人从统一的世界图景中作为对象抽象出来置于一个理性的教育科学空间当中,按照外在的逻辑对之加以塑造、规训,结果形成了口头上的以培养人为目的、实际上都没有人的教育。以致出现了理性上有意义与价值、实际上正在失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科学图景。正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这种分裂,导致了科学世界与人类存在的危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基础”[1]。
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教育传统造就了全社会兴教重学的氛围和自由研究的热情,但它后来与科举制度的过分“亲密”,在“学而优则仕”的功利主义价值驱使下,评价方法纯粹地以考试为中心,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变得僵硬而死板。近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更加强化了这种教育范式,使得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去甚远。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后,传统教育进一步被强化,“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漠视现实生活,导致学生同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裂。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高校毕业生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心理危机、生存危机……这些都是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都以大规模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教学的绝对优势而雄霸整个学校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它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以致于学生现实层面的实践能力十分薄弱。纵观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现状,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在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知识的当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教育不得不回归生活。因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胡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