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建立教育伙伴关系的政策与实(2)

2017-09-20 06:23
导读:具体运作举例如下: 第一,就职业院校而言,其基本的策略是发展自身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全员思考,建立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并通过组织校内外研


    具体运作举例如下:

    第一,就职业院校而言,其基本的策略是发展自身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全员思考,建立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并通过组织校内外研讨会、教学观摩、训练讲习会等来推动师生的学习与发展,使学校组织得以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进而能与校外组织建立教育伙伴关系。

    第二,职业院校在发展教育伙伴关系寸,优先考虑与相关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各院校从各自能力和特色出发,结合教师专长,积极争取相关主管部门的研究计划,与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建立极为广泛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澎湖海专充分发挥本校专长,于1999年就接受了18件2267.2万元的委托研究计划。

    第三,在与企业界建立伙伴关系策略方面,台湾地区自1996年起就鼓励各院校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自2002年起,又分别在北、中、南地区的职业院校中设立了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和30所技术研发中心,作为区域产业的技术后盾和区域产学研资源整合的联络中心,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咨询与技术转移,使学校与特色产业结合,朝合作研究中心的方向转型,以落实产学研发与技术转移的工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教育主管部门鼓励职业院校教师赴公民营机构短期实务研习,吸取企业界生产及管理经验,提升教学实务能力,促进公民营机构与职业院校的交流。目前,各院校普遍成立了创新育成中心或实习就业辅导室,接受企业界委托研究、试验、检验、鉴定、评估改善及人员训练;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制度,要求学生应利用一切不在校时间,到相关企业机构实习获取学分,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得毕业,确保学生校外实习的成效。

    第四,在与社区的伙伴关系方面,学校成为社区学习中心,学校的资源面向社区全员开放。学校所在社区又为学校提供了教育条件与发展背景,学校参与社区问题的解决。苏澳海事职校与海洋大学合作学分班与学士进修班,以有利于社区民众、社会人士进修。彰化师大附工与中区职训中心、彰化师大、县政府合作,办理各种进修教育活动,向民众提供第二专长训练及终身学习教育机会。澎湖海专向澎湖地区15岁以上民众开放本校图书资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第五,在与各级学校的伙伴关系方面,很多同级职业院校之间针对学校本位课程交换意见并相互提供师资支持,为评价工作提供辅导建议,追求共同成长。针对适应不良学生,提供转换环境适应的流程及沟通渠道。在发展垂直整合教育伙伴关系方面,很多职业院校与上层或下层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协作,或聘请外校专家合作开展教学、课程规划、教材制作,或与伙伴学校实施软、硬件设施共享,或相互认可学习成就,使本校的教学能配合上、下层学校的教育功能,使教学具连贯性。

    第六,在教师、学生的教育伙伴关系方面,校际间教师通过互相观摩,共同讨论、研究评价方法及教学技巧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建立学业成就互认制度、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弹性学制等,实现了学校和校外机构间异质性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了学生校内外学习成就的转迁和衔接,密切了教育和工作的连接程度。

    四、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建立教育伙伴关系的经验与借鉴

    从以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建立教育伙伴关系的核心命题,是把过去分离的区域资源单元整合为一个相互配合的体系,这对内地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来讲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内地职业院校发展类似的伙伴关系需要从最基本的资源开放做起,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1.由主管部门主导,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构。在全面提升竞争力政策的驱动下,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伙伴关系的推行上,扮演积极促进的角色,着手规划出一套全新的职业院校教育伙伴运作机制及评价机制,有效地掌握着学校、相关主管部门、社区和企业合作的成效及改善方向。目前,内地各职业院校还处在通过争取和占有教学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和优势,击败竞争对手的低级阶段。这使得它们不能从本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教学资源合作而主动转变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从这一点来看,仅依赖各高校自发地去培育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科研协作群体,共同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组织各院校共同成立专门机构,破除机制上的障碍,这是建立教育伙伴关系的最基本条件。该机构要承担伙伴关系规则制定、资源共享管理、协调和组织等任务,界定协作的范围和方式,推动跨校和跨部门的合作计划,以及教师、网络课程及信息和设备的相互支援,通过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使各院校的“自利行为”朝着改善整个共享链绩效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竞争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构筑区域职教资源协作的服务平台。台湾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创新育成中心的设立,为推动各职业院校产学合作、整合各类资源与技术提供了一个联络协调的平台,有效地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应用研究能力并促进了产业创新发展。反观内地,职业院校在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产出比例则过小。其根源在于社会、学校、企业间的可利用教育资源缺乏流动性,共享程度低,无法产生规模放大效应。因此,有必要打破部门间的界限,鼓励区域内院校与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尤其是在省会或中心城市,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开发区为基地,建设以研究型大学为中心、职业院校为支撑点的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实现教学、科研、实训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使得大学的科技、职校的技能型人力和企业在资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上的优势结合起来,建立起多元化、多模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配合产业知识及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结合职业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利用园区内的各种资源开展实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推动职校学生就业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这样势必会开拓新的职业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3.建立和推广学分和职业资格互认制度。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学分和职业资格制度是推行教育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只有保障学分和职业资格在学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互相转换和相互承认,不同类型的课程(或培训)与职业技能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不同单位间异质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政策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