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
2017-09-21 02:2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十五"期间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
"十五"期间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进入WTO的5年过渡时期。无论从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还是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职业教育与培训都需要有比"九五"期间更大的发展。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教育资源流失严重。为扭转这一被动和不利局面,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质量,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障碍;另一方面,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改革和发展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正规就业空间缩小
所谓正规就业,是指在比较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劳动法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国家规定的各种劳动保障,能够得到比较稳定的工资式就业。这种就业方式一直是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追求的就业目标,也是相当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愿望。正规就业大部分在城镇。但根据《2000年经济分析与预测》,1999年6月底,城镇就业人数为2.O5亿,就业人数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比1998年末减少131万人。其原因之一是,虽然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持续增长,但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下岗,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紧缩编制,总体就业人数减少。就全国就业人数看,同期为7亿,比1998年末增加123万。这一数量与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在正规就业领域,城市和发达行业人才高消费现象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与此同时,大量非正规就业成了实际就业的增长点,吸纳了一批未经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形成人才低消费。无论是人才高消费,还是低消费,都会在一定意义上降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之相联系,上压下挤,缩小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由于个别地方将中职生就业限制在考生所在县(市),致使一些找到接受单位的毕业生也无法就业。虽然,近年来中职通过改革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其就业中的专业技能优势和面向一线的优势被供过于求的劳动市场淹没了,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下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学费支付能力的制约根据1999年《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中专学生学费已占到学校经常费的39.4%,职业高中占到25%。中专学费平均达到1500元,如果加上食宿和其他开支,三年至少需要1.5~2万元。对于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的农村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来说,则难以重负。1999年,江苏食品学校出现200名学生不报到的现象,其中由于经济困难不报到者占了28%,担心毕业后工作无望、准备打工挣钱而不报到者占了23%。内江经济学校录取未报到学生17O人,调查显示,经济困难者占62%,改上普高者15%。不少农村初中毕业生不再上学,而选择做学徒或外出打工挣钱。据某省调查,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闲置1/3,一方面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5O%的初中生没学上。而对于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而言,如果毕业后能就业(包括非正规就业)家长即使借钱也可以供子女上职业学校,否则即使上得起者也有不上的。
高中阶段教育非增量调节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结构,1999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扩大招生,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同时,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中央还提出了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然而,后一个要求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全面理解,只是发展普通高中,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则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在高中阶段生源有限的条件下,不但高中阶段教育负增长,而且中等职业教育下滑加剧。
(二)供需错位,潜在需求未能转化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市场需求间存在着供需错位现象,职业教育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需求。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表现之一是,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一些城镇职业学校热衷于社会热门的"金(金融)银(银行)财(财会)保(保险)"类专业,而对需求量大的一线生产、服务专业不努力办好。农村劳动力没有固定就业途径,毕业生去向分散,而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专门化程度则不适应当地社会职业分工的实际。1997年职业教育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为5O:24:26,而同期中职专业结构为9:39:52。
表现之二是,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一是学校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1998年辽宁省职业高中办学条件达标率中,实验室占地面积和分组实验达标率分别只有31.36%和25.62%;河南省102所农村职业高中,只有50%的学校有图书室,平均藏书5000册。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当前科技发展和职业实际不相符。1999年,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本科达标率,中专为69.93%,职业高中为4O.53%,教师教非所学情况比较严重。德国专家1998年对我国职业教育评估时指出,中职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表现之三是,学制单一化。全日制化、非培训化,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人需求,不仅城市发达行业需要的高中后(非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农村学生需要的短学制、职业培训、半工半读模式的职业教育相当缺乏。
(三)面向市场办学,学校缺乏服务与支持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研究机构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搞得好的地方,县级已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但1/3的省和大部分地市尚无专门机构,靠的是民间组织自我服务。职业学校毕业生劳动市场正处在发育阶段。由于体制分割,造成有的地方(如北京)劳动部门,只面向技工学校提供劳动市场信息。以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职业教育统计、调查资料奇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调控方案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瓶颈",1999年,职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228.58元,与普通高中的227.22元几乎相等。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目前,不少学校的政府经费不足一半,其余要靠招生收费和校办企业创收来解决。而且,现行职业教育法并未规定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义务。职教高收费不现实,对于农业等弱质行业和苦脏累专业则更需要政府补贴扶植。
促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政府落实职业教育法,统筹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目前,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行业、企业、学生、家长能够参与职业教育决策者微乎其微,职教媒体缺乏他们的声音,职教会议缺乏他们的席位。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建议权未得到合理和充分行使。不尊重办学主体的意见,就不可能建立"政府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伙伴关系"。
"职业教育是篇大文章,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是刚刚开始做"。职业学校的管理较为粗放,其管理制度改革落后于学校改革。政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管理的要求,尚未形成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合理分工与默契配合的局面。
二、职业教育观念要更新
(一)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劳动者个人是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其对自身劳动力有完全的自主权,凭借自身劳动在劳动市场中获得相应报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不再依附于政府,而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劳动者个人和企业主体地位的确定,使他们自身具有了各自的利益追求和行为方式。个人、企业、政府问相互关系的转变,引发和呼唤办学体制的改革。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