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台湾高等职教发展历程
1.缓慢增长时期(5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仍然以农业为支柱,当时采取“以农养工,以工促农”的经济发展方针,重点发展农业加工的进口替代工业。因此,需要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熟练劳动者。当时职教体系中大量发展的主要是职业学校,50年代中期前主要发展初级职业学校和部分招收小学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的职业学校;1956年开始发展招收初中毕业生的高级职业学校。在整个50年代,台湾职业学校有三种类型:初级职业学校、五年一贯制的职业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在这期间,虽然高等职教也有所发展,主要是发展专科学校;但是,相对职业学校来讲,数量仍相当有限。其中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岛内政局喘息甫定。支柱性的产业仍然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还没有提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大幅扩张时期(60年代)60年代,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台湾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别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加速发展外向型工业,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批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及技术人员,为配合人力市场对新的产业结构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局及时地从科类结构以及层次上对职教进行调整,即从过去以农业职教为重点逐步转到着重发展工业职教方面;在大力发展高级职业学校的同时,也很注重发展专科职教,以适应地区经济的腾飞、部分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直至60年代底台湾职教体系的最高层次仍是专科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职教体系。但是,就在60年代,台湾高等专科职教发展最为迅速,10年间增长了5倍以上,即从1960/61学年度的12所,增加到1969/70年度的69所;同期学生数更是从7,888人增加至95,988人,增长了12倍以上。
3.提高效益及组建体系时期(70、80年代)
7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能源危机,不仅给西方国家也给台湾地区的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台湾,当时已日趋成熟的、过于依赖的、耗能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会使台湾经济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为此,在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着手发展重化工业,加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是这个时期台湾所要实施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升级目标的确立,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就增多。但由于60年代专科学校设置过多,出现办学质量下降现象。进入70年代,当局对高等职教着手进行改造,主要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一是控制专科学校数的增长,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方向,即在现有的专科学校整体规模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质量;二是组建本科职业院校,提升台湾职教办学层次,构筑完整的职教体系。1970年,台湾召开了第五次教育会议,在教育革新案中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革新原则。 1973年,着手进行研拟修正“专科学校法”。1974年8月,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班学生,随后于1979年开设了硕士班,1983年招收博士班学生。至此,台湾形成了由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构成;从中等、专科到本科,甚至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的职教体系。据1999年台湾教育统计,从1970/71学年度到1989/90年度的20年间,其专科学校由70年增加到75所,只增加了5所;而学生则分别从108,328人,增加到293,204人,翻了一翻还多,即从1969/70年度每所学校平均有学生近1,400人;至1989/90年度增长到每年有学生近4,000人。其效益是明显的。
4.改造体系及提升层次时期(90年代)
进入90年代,台湾经济及产业出现了向高新科技方向发展的趋势。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教育领域,由于社会的压力与产业的需求,当局对职教体系着手进行了改造。在专科职教方面,90年代前期基本还维持70、80年代控制学校的整体规模,但90年代后期则由于部分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导致专科学校数还有下降,然而专科学校的学生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反而继续不断增长。据统计,1999年台湾专科学校只有53所,而1990还有75所,减少了22所,但是同期学生则由1990/91年度的315,169人增长到45,2346人,增加了13万人。在本科及以上高等职教方面,当局采取的重大措施就是提升六所技术学院为科技大学。据1998/99年统计,台湾有技术学院20所(技术学院有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及类型的教育),其中国立7所,私立13所;科技大学6所,其中国立5所,私立1所。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