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1)
2017-09-25 01:0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我国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
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作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对职业指导及其教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国外有些国家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而在我国,职业指导及其教育还是一个令人陌生的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格局,唤起了学生参与职业选择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意识,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职业定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何使学生面向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作出自己合理的职业选择?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职业指导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必备条件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上,存在着劳动强度、复杂程度、劳动种类以及劳动环境不同的工作岗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划分。而职业的种类与结构变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技术基础决定的。在以手工劳动为技术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几乎没有就业与职业的概念,仅有的职业形式是基于简单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当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由手工劳动转变为机器加工以后,以加工业、采矿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新的产业相继出现,且各产业内部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甚至同一技术工种的不同操作工序也演变成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化的职业岗位。职业种类的多样化与结构的复杂化,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使工人的就业择业日趋困难,困而出现了职业指导的客观要求。1907年,英国学者费齐来在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建立了本地劳动局,开展职业指导,并开设职业教育和训练的夜校班,到1909年英国商务部建立了雇佣交流所,专门设立了青少年职业服务部,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服务。一些社会工作者也组织起来给青年人进行职业指导服务。1908年,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教授(Frank parson)在波士顿建立了地方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并在波士顿学校中设立了生涯指导所,沟通学校与用人部门的关系。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在英、美两国兴起的职业指导运动很快在法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然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成熟与完善是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由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195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现象,信息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职业的更新与流动加快。据统计,在1950----1966年的15年时间里,大约有8000多种职业从西方劳动力市场上消失了,同时又出现6000多个新的职业工种,"经合组织"国家的职员平均每5年要更换一次工作。美国的职工平均每人一生职业流动12次,在16岁到65岁的美国人中,有36%处于"实际的"职业转移或"期等中"的职业状态。由此可见,现代职业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呈现出极强的智力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使得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更加紧迫和重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职业指导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的。从生产力的发展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社会劳动体制结构到管理部门的职能更新,从企业用人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条件和配套体系。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所带动的全面的社会变革对职业指导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指导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社会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正在从第一、二产业向三、四产业转变,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出现了对职业指导的要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二,从职业指导的产生来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指导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使劳动力要素状况开始影响就业竞争与聘用竞争,从而激励就业者注重职业的选择和岗位需要的变化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市场应变能力,扩大自己的就业适应面而增加就业机会。因此,职业指导在个人生活历程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
第三,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导致的职业更新与流动性增强,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又一个推动力。职业更换与流动渠道是否畅通取决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就业、用工、培训和工资制度等的完善。从80年代起,我国政府陆续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布了一系列的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以及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旨在改变传统计划体制下由国家劳动部门统包统分的人事制度,如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兴建人才市场,扩大企业用人自主权,增强高校毕业生择业自主权等,为实现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双向选择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第四,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工业发达国家里,科学知识及其应用成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往,由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在职业劳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个人要适应职业劳动的需要必须借助于系统地学校教育。面对着工业化生产条件下日益多样和复杂的社会职业,学校教育开始发挥选择、分配社会成员职业的作用。教育资历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人不同的职业层次,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可以规定个人职业选择的范围,正如日本学者所概述的那样"现代学校作为实施广义职业教育以及适应职业制度需要选拔人才的最有力的社会机构,发挥着它的功能"。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都十分注重通过学校发挥职业指导教育的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我国职业指导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各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但是,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沟通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带没有在学校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中学、大学开始尝试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在对大、中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职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总体上讲,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