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1)(2)

2017-09-25 03:14
导读:在大众化的大学里,大多数学生必须掌握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基本技能,必须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除了学识修养,职业技能,同样需要的还有社会交
    在大众化的大学里,大多数学生必须掌握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基本技能,必须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除了学识修养,职业技能,同样需要的还有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敏感而成功地对社会和技术变化的反映能力。基于多元智能的复合能力的竞争将是未来社会竞争的主要形式。教学要突破传统知识教学的框架而成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单纯知识学习是以知识继承为标准,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依据,只重视知识的再生功能,没有创新,学生主要靠书本获取间接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学的理论知识多,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差。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能力。复合型学习是以“广知识、强能力”为标准,学生的学习是面向社会和生活实践,面向更多的教师、同学和其他人,面向各种公共传媒和电脑网络,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学生既重视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又重视各种能力的提高;既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又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是知识的升华、创新。这样的学习,学生是专业强,文化素质高,倍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八、“四个学会”应是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普遍较差,而且比较固执,个性色彩纷呈。有的不能善解人意,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有的不懂尊重别人,缺少宽容;有的自我封闭,内心存在压抑感,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往往因一句话和一件小事使同学之间矛盾激化,反目成仇。因此,学生教育工作应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一)   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学会做人”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一是针对独生子女的表现,提出“明理处事,修养个性”的教育;二是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礼貌待人,尊敬师长”的教育;三是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公德、正身、规范行为”教育。规范个人道德行为,以德正身;四是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对学生开展“气节律己,养俭立品”的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勤俭的品质。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尚人格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进行人格培养关键是打破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打破单一靠“两课”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要以“两课”教学改革为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格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鉴赏力、创造性、协调性、责任感、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整、高尚的人格。同时注重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保持健康心理,是做人的重要保证。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以及其他技术和经验的结合,使得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要求人们要具有全球眼光、世界知识、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和与多变的环境相适应的能力。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纵横交织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常常是动态的、过程性的,更增加了“不变的只有变化”的态势。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可能出现失败的机率。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鹜远;既不刻意企盼什么,也不非要回报什么;既要适应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展规律,也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要做到宠辱不惊——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思之安然,处之坦然;要理性对待成绩和失败,将之视为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的基本素质之一,时刻不忘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从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现状来看,则存在不少的问题,诸如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毅力不够等问题。学生工作者应该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找准学习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引导学生树立为职业而学习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到高中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升学,应试教育成分较多,而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则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是职业素质教育。但目前的现状却不是这样,许多大学生仍以应试为目的,至于毕业后做什么,很少去考虑。因此,他们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由此而言,学生工作者应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尽快改变为应试而学习的观念,树立为职业生涯而学习的指导思想,增强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
    2、帮助学生找准学习方向。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职业与专业的关系,不去分析专业的社会需要程度。这不仅使许多“鸡肋专业”的学生盲目自卑,缺乏学习热情,还导致“热门专业”的学生盲目乐观,不思进取。而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说明,任何专业都有社会所需要的“热点”。如历史专业,社会需求量虽然较小,但随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人文历史或地方文化史却是“热点”;计算机专业虽然是“热门专业”,但专业中人如果没有软件开发与管理能力,在人才市场也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无论学什么专业,都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找准学习方向,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高等院校要为学生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和创造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即制定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宽松的制度,要真正把学分制落到实处,要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体系,改革“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所有学习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而不是只能用课堂被动学习。
    2、  提供便捷的学习条件。即教学设施和学习辅助设施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使用的方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便捷的条件。图书馆、多媒体中心、计算机房、体育健身设施等都要从学生使用方便出发。学生食堂、宿舍等设施在管理理念上要从单一管理走向服务与管理并重,特别是要突出服务,在服务的基础上做好管理育人。
    3、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即要在氛围和环境的创造上下功夫,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艺术节、名人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创造和谐、自主的氛围和条件。要形成校园文化的陶冶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4、提供学生多种成才之路。例如:可探索下列途径:1修完学分提前毕业;2学习一段时间保留学籍离校参加社会实践;3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4提前攻读硕士学位;5根据特长和兴趣转入其他专业学习;6辅修或双学位;7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等。
    (三)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1、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是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的新问题,学生工作者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俭节约、自尊自爱、量入为出,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2、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以前明显提高,学习的节奏加快更趋紧张,加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人际直接接触减少,部分学生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的新情况。学生工作者应积极承担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学生工作者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在实践中应用专业技能,增强学生个体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生存。
    (四)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当今是科学技术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改革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同时也要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部颁布的全面面向21世纪国家规划教材的各种教学大纲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魂,创造性人才是关键。可是现在的高等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毕业培训也千篇一律地指向就业,而在自主创新、自由创业方面较为薄弱。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1、重视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高等院校可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渗透一些创办企业以及融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培训班传授创业的专门知识,或者以创业典型报告及调查讨论等其他传授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自己创业的意识与信心。
    2、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实践,也包括创业经营的学习实践。(1)积极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高等院校要启动、推进开放实践教学,逐步增加对学生开放实验的内容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以开放性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科技类社团为主阵地,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设备、场地等现有条件,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2)师生紧密合作。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认真加强对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科研实践训练,锻炼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比较紧,经验较缺乏,因此师生合作搞科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3)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社会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企业和市场,产生创业欲望,从社会的大课堂上汲取有用的创业知识,借以提高创业主体的实践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总之,学生工作是事关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应贯穿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全部的办学活动中;应与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相结合,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人才来实践。因此,我们要做好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应时时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发展等终极价值联系在一起,才能培养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从而真正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将学生培养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让高等教育坚定地立足于社会的土壤中,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与价值,从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九、以学生为本,树立民主化和法治化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近年来高校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冲突和纠纷案件时有发生。高校学生管理引发的法律纠纷主要指学生管理制度、校纪校规及其执行过程中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具体表现在:(1)高校规章制度偏原则化。学校章程是学校自己管理及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是我国教育法制体系的延伸和组成部分,对学校内部的机构活动具有确定的规范性。学校依据章程行使管理权,为法律所确认,然而在目前的很多高校中,由于高校章程过于原则,各种内设机构的职权界定以及在何种问题上代表学校行使职权,并无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学校章程的过于原则化是导致这种无效行为甚至侵权行为根本原因。(2)高校内部管理秩序缺乏规范。高校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环节,由于缺乏符合法制精神的程序规范及应有的保证制约机制而出现脱节,造成内部行为矛盾,导致受教育等合法权益受损。(3)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与学生的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矛盾日趋加大。高校对学生的自主管理权依法而定。在发生多起学校败诉的纠纷中,有的学校随意扩大自主管理权,导致了大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4)教育行政规章和学校的某些学生管理规定违背法治精神已经凸现出来。从教育立法来看,针对教育事业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教育法律和二百多件行政法规,规章,但是仍然出现学生管理部门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搜查学生宿舍,学校禁止学生谈恋爱,在巡夜中曝光学生个人隐私以及各种名义的校内罚款等种种表现,还包括曾发生的“女博士因生育被劝退学”案件引发的法律冲突,引发人们对于高校管理权限的讨论。[13]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用法治的理念和精神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各种合法权益,依法管理,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这不仅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深刻认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关于高等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并没有相关的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厘清的重大的法律关系。首先,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是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主要特征。高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代表国家或者说接受国家的委托,对学生教育的有关事项进行管理。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学校与学生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争议,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其次,教育契约关系是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显现出的新特征。教育格局的变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民办教育、高职教育等竞相发展。学生自费上学、自主就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等等,这一切使得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已经表现出来。在这种关系中,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地位平等,双方形成民事法律关系,此应属民法的调整范畴。在这两种基本法律关系学生均处于弱者地位,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丰富。依据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众多权利,等等。高校一方面有权利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法律救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基本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首先,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在管理工作中公平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坚持做到有管有放、有宽有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条件。其次,增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及法治理念,促使管理者在依法行使自己管理职权的过程中,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民主思想。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多种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讨论,通过学生组织,或直接向相关管理部门表达自己的主张,参与有关管理制度的制定,还可以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法治理念。管理者按照国家法律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用法治的理念,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上追求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合法化。学校自主管理权的行使必须遵循法治统一原则,即下位法的制定必须有上位法的依据,同时还必须贯彻平等和公正原则,确保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学生正当的利益。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和学生申诉制度。
    十、树立创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评价标准
    每个高校每年都要给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获奖的同学应该是全校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这些优秀的学生如何评选出来呢?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综合测评法”,把学生各方面的成绩和表现综合评分,然后按照分数的高低“择优”。的确,这是非常公开和公正的,但是,这种标准和办法的原则是“整齐化一”,是鼓励“平均发展”而不是鼓励“个性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一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和管理,看一看我们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现几乎到处都是“整齐化一”。人才多样化与管理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标准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喜欢强调“全面发展”,而往往忽视了去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喜欢说“塑造”学生,按照一个标准和模式去“塑造”,而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和环境;我们喜欢去统一学生的思维,喜欢制造“标准答案”,而不喜欢学生对我们观点的批评。所有这些几乎处处体现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尊重和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远没有成为大学教育模式和制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除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外,我们给与学生成长的选择空间也很狭小。进入一所大学学习,往往被封闭在一个专业中,一个学院中,一个学校中,这种情况虽有改进,但不是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变化。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可能和更大的成长空间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14] 哈佛大学校长认为:“引以自豪的是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的空间。”而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和3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知识的传承,侧重培养考试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主要表现在知识传授上,重“灌输”轻“引导”;在教育内容上重“专深”轻“宽博”;在教育目标上,重“结论”轻“推论”;在教育氛围上,重“严格”轻“赞赏”。这些不利于创新技能发展的因素,可能受到儒家“述而不作”思想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过分强调对老师不加质疑的尊重。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方法的偏颇,价值取向的迷失,缺乏对“创新”的追求,也使得教育激发创新的力量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相反阻碍创新的负面力量仍占强势。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面对新的形式,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必须作出积极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
    第一,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发展,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变消极被动的“满堂灌”为积极的课堂讨论。本专科生教学要有一定比例的课堂讨论课,研究生主要以讨论课为主。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萌芽。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可采用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手段保护学生好奇心,鼓励质疑和批评,启发想象力,提高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宽容探索中错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个性,对有较强个性学生所表现出的好奇心、与众不同、独辟蹊径、甚至是“另类”也需要适度保护。
    第四,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使用三个工具:即会利用多种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
    第五,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育是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势,与学生进行民主的、平等的、朋友式的交往与交流。要解放思想,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和空间,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不要总是挑剔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鼓励他们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营造一种自由、安全、热烈的课堂氛围,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15]
    第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其次要创造条件面向多个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大学排名
    第七,在有条件的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是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过度。通识教育打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平台,使他们具有进一步综合选择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3]卢丽君.高等院校管理求变:给学生更大空间.中国教育报.2004.5.18.第1版
[2]禹志明.福州大学探索学生违纪处理办法.中国青年报.2004.5.19.第5版
[4]冯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1期:37
[5][7]袁潮.找大学生易 找高级工难.中国教育报.2003.4.14.第3版
[6]王民儒.国家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中国教育报.2004.4.25.第3版
[8]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新时期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9期:18-19
[9]洪早清.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期:17-18
[10]葛岳静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8期:14
[11]曹丹丹.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中国教育报.2003.6.14.第4版
[12]原春琳.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中国教育报.2004.6.1.B1版
[13]鲁宽民.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国教育报.2005.10.12.第6版
[14]屠涛.大学何以承担培育创新人才之责.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3-4期:26-27
[15]蒋逸民.面对创新,教育如何选择.解放日报.2005.12.2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