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1)(2)
2017-09-27 04:03
导读:5.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一所高校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
5.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一所高校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也是一所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高等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推进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逐步建立起注重加强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还要做到坚持“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相统一,在追求外延发展的同时,注意确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内涵发展。
三、把握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是强校之魂,是质量之核心、实力之象征。坚持特色,并善于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本校特色相融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学校才能有所作为。
1.积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动学校发展。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是高校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功能与作用,主动介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心,成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的咨询中心。
2.主动适应地方支柱产业结构,推动学科建设。高校定位合理,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科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而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学科发展的重点不应该是基础专业,而应是支撑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专业。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特色之“特”,大到学校特色,小到学校内的文化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等等,并不专指哪一个层面。因此,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除办学思想外,也应当有较好的外部环境。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积淀,利用地方的人文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形成高职院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多科性、综合性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办学特色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学科强项等多方面,但关键是在于创新。高职院校对于特色的培育要持之以恒,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不断创新。
四、在管理上引进经营理念,着力提升管理效能
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日益加强,高校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在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方面,高校“需要经营”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当然,高职院校的“经营”概念,和企业的“经营”不一样,不是指创收、抓金钱效益,而是指高校在管理上必须精心地运作和管理。
1.高职院校要树立成本意识。前面我们提出,资源的利用是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高职院校正处在大发展的时期,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某些高职院校过多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占地多少、扩大建筑面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等。而在扩大办学规模时,却往往忽视了成本意识,有时甚至是不计成本、不惜成本,使得高职院校在办学竞争中显得更加被动。从成本上来分析,高校的办学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管理成本,二是运营成本。前者是刚性的,后者是软性的。目前,在高职院校办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过高。地方给予的财政支撑有限,刚性成本过高,必然就会挤占软性的运营成本。从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营来看,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的核心在于如何使校内的资源运用得更为有效。资源运用在于有效地配置,其决策依据就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具体管理中,要勤俭建校、量人为出,不能贪大求全,走稳健、和谐地发展之路。
2.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把管理重心下移。随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校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各校纷纷把系合并组建成为分院。但是相当多的分院仅仅只是改了名称,而管理功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放大了的系。学校对院系的管理,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学院和分院之间的关系,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一方面,学院领导管得太具体,分院的积极性和能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分院过多依赖学院,发展的动力不足。于是,学院发展的压力主要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规模越大,领导负荷就越重。因此,应该改变领导方式,让分院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要调动高校内分院的办学积极性取决于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分院的职、责、权、利,允许分院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在学院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允许分院根据教师不同的贡献确定不同的待遇。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2]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舢头大学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