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分析(2)

2017-09-27 06:32
导读:※ 实施教学。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前面各个步骤都是为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作铺垫的。实际上
  ※  实施教学。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前面各个步骤都是为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作铺垫的。实际上,这一环节和邻近的上下两个环节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之中。通过实施教学会发现与预期部分培养目标或能力的差异,这种偏差就会经常反馈到课程设置环节。
※  学生能力评价。这一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测试、课中反馈、课后考试、学期综合评价、岗前评价等。表1为各个评价阶段和相应反馈环节的动态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会和不同的环节进行交互。评价的方式会因为技能目标 (如言语信息、行为技能、心智技能、态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学生毕业时应该进行全面的能力结构形成性评价,严格对照由行业专家委员会参与制定的岗位群能力结构表,一一对照评价。评价的结果如果达到预期目标,即说明整套体系是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能力结构就相对稳定下来。如果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就说明整个体系中的某些环节不合理,一般来说应该对整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作出调整和改进。
    总之,系统化地分析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是符合高职特点的,通过整个系统的动态管理可以使专业建设更趋合理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培养出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向岗位的零过渡不断迈进。


    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及事务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学急需的这类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是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岗位群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是小学和中学,重点是小学。培养出的人应该能适应中小学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分别为:教学媒体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和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课件;面向校内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学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三)专业特点分析
    1.师范性
    运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出的人是要参与教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肩负着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具有师范性。
    2.服务性
    教育技术专科培养出的人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而是为教学技术(资源、手段、教学设计)提供支持服务。
    3.管理性
    对学校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等体现了该专业的管理性。
    (四)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技术普及培训、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
    四、离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分析
根据对岗位群专业特点及目标定位的分析,可以将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大致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2所示。
    以上对商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岗位群和知识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是否合理还要倾听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同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动态的专业建设系统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S].(200O.1.17).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op].http://www.tech.net.Ch.2003-4-5.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op].http://www.tech.net.cn.2003-4-5.
[5]吕鑫样.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3).
[6]王兴辉.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教育技术研究,2001,(3).
[7]曾建文.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