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生存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考(1)

2017-09-28 04:3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生存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考(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和个体都对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和个体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教育内涵、形态的变革与转型,考虑中国当前与未来的社会变化,中国职业教育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目标、角色与功能。谋求生存,在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大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把生存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从生存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特点,也符合职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关键词:个人生存;职教生存;生涯发展;时代特征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巨变的二十年。经济大环境的改变,高校扩招,加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冲击,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身的发展,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重新调整对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业教育,正在这种变化中被寄予厚望。人们开始对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目的与功能、地位与价值进行新的探索。

    站在历史的观点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不同阶段的任务。科技的进步,导致行业与职业的内涵和技术更新的加速;外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则使职业教育面临组织与模式的挑战。面对当前与未来的变化,中国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目标、定位、角色与功能,确定适合当前与未来社会所需的职业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重塑自己的价值与地位。

    一、谋求生存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1.个体生存——教育的基本目标

    对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并不是人类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才开始的。“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的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如果说,现代人和自己的祖先在实现生存的手段上有区别的话,教育是核心话题之一。“实际上,人之所以今天能够生存于这个污染的环境中,这是因为他积累了历代传下来的、日益丰富的知识,这就是说,因为教育已经广泛传布而且日臻完善”。尤其在现代,教育几乎是个体掌握生存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我解放的唯一的途径。尽管这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不公平和社会压迫的过程,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使得对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生存的境况与质量——教育研究的时代课题

    什么是生存?生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质量?这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经常要审视的两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本主义运动的兴起,对人类个体的生存机会、生活质量、发展需求的关注,已经成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研究的首选出发点。以人为本,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呼声。那么,教育既然被视为现代社会个人谋生和自我解放的主要工具和途径,就必须对此给予一个基本的回答。

    毋庸讳言,把生存理解为生命的生理维持,是太狭隘了。在尼采的眼中,人的生存必须体现为思想、文化与生命相伴,生命与价值创造相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个体的生存,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指生理的生存,即生命的存在,生活的延续,个体获得赖以谋生的物质资料基础,也就是温饱的解决。这是我们在谈及“获得生存的机会”时,所使用的生存含义。

    其次,是指有保障的生存或有质量的生活,即个人对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基本满意,产生基本的满足感。所谓有质量的生活,事实上是指对生存机会和可能的不断拓展,继而产生满足生存的物质安全感,也就是所谓的小康状态。这一生存状态可以是个体拥有了现实的物质保证,也可以是个体完成了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具备了从社会上获得这些物质保证的能力。正是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这正是职业教育的表演舞台。

    生存的第三个层次是指有价值的生存。即生存和生活实现了个人价值,创造了社会价值。具体而言,就是:工作变成自己喜欢的事,充满乐趣;同时又被社会承认,有较好的收入;并且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自我。个人素质与职业和谐,生涯与理想和谐,个人志趣与社会价值取向和谐。在谋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快乐。谋生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个快乐的物质和精神创造过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生存的途径与选择——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对生存的机会和可能的不断拓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人类文明孕育其中。从教育的个体功能来看,职业教育本应该是最近的切入角度:通过教育架设起通往职业的生存桥梁。但是,这个仿佛不证自明的认识,在实践层面却值得深思: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的特殊功能是什么?价值何在?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九十年前,黄炎培在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对职业教育的本质使命这样概括,一句话,两个层次:为个体解决生存问题,创造生存机会以及提升生存的质量。

    虽然人类社会的所有个体同有生存需要,但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实现生存的途径以及对生存质量的体验和要求却又不同。为各有所需的个体昭示生存的可能、生存的途径以及生存的意义,并使之具备生存的选择的能力,才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使个人特点与职业选择匹配,架起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之间的职业桥梁。使得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个人选择与社会职业更加和谐,正是职业教育的社会使命。这一点,对目前中国转型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与人口的变化,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存关注——我国职业教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选择

    从历史上看,对职教求学者生存的关注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职业教育自身生存发展空间的大小。能够为求学者提供“生存”的职教,就能获得发展,与生存远离的“职教”,就会走向衰落。纵观世界职教发展的兴衰,随处可见生存指挥棒的威力。研究者们在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职教发展史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有趣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职教兴盛时,普教往往不太景气,而普教繁荣昌盛时,职教就会相对衰落,这样的规律常常使得学者们误以为职教与普教是并立的乃至对立的。事实上,这种兴衰发展背后的原因,是对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的关注。不管职教还是普教,能带来生存的,就会被选择,就能获得繁荣发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自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以来的中国职教发展史,尤其是建国后的职教发展史都表明:求学者与生存机会的距离远近,同样决定了中国职教发展的兴衰。

    黄炎培在1914年通过对国内的实地调查研究,及次年的美国考察,发现中国教育与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相脱离,不切实际,不能解决生计问题,遂倡导职业教育。他提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职业教育宗旨;以培养社会实用人才为目标,强调“学以致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所创办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纷纷被当时的“好单位”,比如汉口第一纱厂、商务印书馆、中国汽车公司等录用。在能就业、教育质量好的情况下,各地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从而推动了职教和就业的进一步良性循环发展,迎来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据中华职教社1926年统计,全国职业大学、专修科有113个,职业学校846所,职业传习所196个,而职校职培场所合计有1518所。相对于1909年的254所初、中、高级实业学堂来说,发展迅猛。

    1922年,国民政府制订的学制采用综合中学制度,把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纳入普通教育系统,名为重视职业教育,其实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导致了职教发展的曲折,之后,又于1932年重新修订更正,但成效已经不大。

    新中国成立之后,职业教育在形式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是中专、技校、职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有国家建设需求的社会背景,更主要的则是它的直接就业生存理由。由于计划体制中的职校毕业生是国家包分配的,教育即就业即生存,直接造就了职业学校的辉煌。尤其是中师、中专和中职,由于培养年限短,对家庭和个人来说,投入产出性价比高,其入学竞争始终极其激烈。政府的计划分配之手,也就是生存指挥棒,完全可以随意书写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职教发展的规模始终掌握在政府的计划之手中,形成了职业学校的辉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失去了就业优势的职业学校,从辉煌跌入低谷,势所必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历经九十年风雨和社会变迁,中国职教的角色和命运仍然滞留在出生时的水平,既是悲哀,也是必然。说其必然,就是因为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温饱始终是中国人努力的目标,谋生始终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也就是在物质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个人选择教育的第一理由是它能带来什么样的生存机会,其次才是它能带来什么样的生存本领。当然,在教育范围内,我们说,是生存的本领带来了生存的机会,然而当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功能的时候,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仍作为筛选工具的时候,生存机会的决定性因素就不是生存本领而是社会选择了。中国有一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物质不太发达的时候,生存机会与能力的联系不是必然的。人们只有在满足初步的物质生存之后,才开始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因此,在目前中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对温饱和小康的追求依然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主题的情况下,把对学生的生存关注,乃至就业关注,作为职教发展的首要选择,并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切合实际。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模式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