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分析(1)(2)

2017-10-02 02:07
导读:三、高职教育能力的整合与课程模式 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不同的能力观:任务主义的能力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和整合的能力观
   三、高职教育能力的整合与课程模式     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不同的能力观:任务主义的能力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和整合的能力观。任务主义能力观把能力看成一系列孤立的行为,能力与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相联系,可分解,可测量,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机构对学徒和技术工人进行职业任务技能的培训(岗位培训);一般素质的能力观将能力视为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往往忽视具体的工作情境,主要出现在一些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适合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整合的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景结合起来,把能力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适合于培养各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任何一种单独的能力,都不可能成功地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活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种能力。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Geoff Stanton)曾构建了一个能力模型,比较准确地表达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见图3)。         该模型表明,能力结构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另一方面是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力,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理解了的情境要求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后者,个体就不知道怎样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不能适应工作情境的变化而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职业能力,这是决定他们能否“零距离”上岗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其次须具备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关键能力,这是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必须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能力,因为高职教育不仅是为了特定的职业而教育学生,而且必须是以让他们准备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职业为宗旨。对于未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说,不能只满足于掌握某一职业的知识与能力,还必须让他们了解人类生活的基础。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理解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通过通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思维的能力,学会把复杂的技术现象分析为简单因素,然后进行综合,从中找出一般性的技术规律。在此基础上,把自然法则与技术法则运用到实际技术中去,用学习技术的方法检验这些法则。     学术能力对工作的成功也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简单地说学术能力强就能直接导致工作成功,因为学术能力仍然是知识形态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实践,它们仍然以是非、以真理性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而不着重于追求有效性的操作规则。然而,学术能力中的某些知识如自然科学和数学等,与现代技术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而且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发展。因此,在准确、系统的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把它们的规律应用于技术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上述准则,就可以得出整合的课程能力模式(见图. 4),这是一种适合于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之所以是一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课程模式,是由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所决定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能力体系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一般应用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内的知识要素。基础学科知识和应用学科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教育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化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专业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跨专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在高职教育的整合能力课程模式中,某些基础学科课程的知识与能力、应用学科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以及通用课程的知识与能力,都可以通过职业实践或工作经验而获得,即可以通过直接的工作现场安置或通过某种工作模拟来实现,这体现在该模式下面的两种课程成分之中。而职业实践或工作场所的经验之所以能获得以上知识与能力,是因为学习是可以迁移的,知识和能力获得的环境影响它们在别的环境中的发展,知识和能力获得的情景越相似,其迁移的程度就越强.也就是说,这种迁移的程度随着学习情境性的增强而加大,英国布朗(Brown,1989)等人提出的“认知迁移”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开发和运用认知工具或认知 -能力,这对高职教育中职业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课程中所进行的真实或模拟学习情景的尝试,培养学生工作场所意识和工作场所经验,这些可由模式中的专门职业类课程和职业实践类课程来承担。专门职业类课程旨在使学科(理论)知识运用于类似工作现场的模拟的真实环境之中,而职业实践类课程则使职业性课程的学习直接与工作现场挂钩。     高职教育的这种整合的能力课程模式,同样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但它注重学科的实质性知识及应用,尤其是在职业性学科中的应用。该模式还特别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以实现对职业技能的迁移和促进。     在本课程模式实施中,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为此,有必要将学术课程、通用课程、跨学科课程、专业课程、生产实习课程等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个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海燕、邹晓东.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观的若干思考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Vo1.20No.1. [2]丁磊.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4No.11. [3]周建松.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No.3,   [4]方银汇、邱永渠.提高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No.1. [5]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职教论坛. 2004 No.36. [6]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能力观[J],职教论坛,2004No.32, [7]张振平.职业指导要坚持能力本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3No.30. [8]任君庆,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3 Vo1.24No.25. [9]蓝欣.美国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研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 Vo1.25 No.19. [10]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4 No.1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二年制高职课程变革:背景、要点及对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