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1)

2017-10-02 01:5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我国已进入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

   摘要:我国已进入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这次改革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思路是专业课程的项目化;如何面对学生学习准备不足的状况?思路是突出普通文化课程的服务性;如何克服学分制所面临的困境?思路是全面推行职业生涯指导;如何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其超负荷的工作量之间的矛盾?思路是建立支持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化;服务性;学分制;职业生涯指导;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高潮。其中既有政府统一组织的,如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课程改革,也有学校自发组织的,还有教师自己进行的。这充分说明课程改革有着很好的基础。面对职业教育的种种问题,教师、学校、政府、学者都已深刻认识到,从学校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抓手就是课程改革。只有基于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才可能建构中国所特有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才可能更好地吸收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想。
    一、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与专业课程的项目化
    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方向,源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大量深层次问题。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后尽然不会,这一现象引起许多职业院校的巨大震动。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足所致,但许多设备充足的院校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寻找到慰藉,认为学校给了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使得学生今后的发展充满了后劲,但学生专业理论考试的成绩似乎并没有说明这一点。虽然对企业的调查表明,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但在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前提下,职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发展专深的职业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民工与职业院校毕业生争岗位的情况。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水平上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在就业时没有不可替代性,势必给职业院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会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挑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紧迫心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促使许多院校、教师开始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项目课程。有些虽然没有用项目课程这一名称,如上海市用的是“任务引领型课程”,但其含义是基本接近的。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形成了项目课程的不同实施模式。比如,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即在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有的院校采取的是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改造原有学科课程的教学,这比前者明显进了一步;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这又进了一步,但处理不当,容易把工作项目变成知识项目,使得改革仍然不彻底。针对项目课程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及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在对项目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更为顺利地进行。
    以上现实充分说明,这次课程改革与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有质的区别。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90年代的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这次课程改革是自下而上的。笔者相信,项目课程应当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只要我们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把课程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家引领、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大学排名
    项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职业教育中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也有;今天有,过去也有;中国有,国外也有。因此,在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一定要注意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当前的技术状况,结合中国的本土实际,发挥中国人擅长思辨的传统,探索中国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尤其要注意区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注意区分项目课程与过去的模块课程。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的,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以课题、主题为中心的、发散式的;模块课程是高度微型化的、着眼于技能的,而项目课程是综合化的、着眼于复杂的职业行动能力的,这些见解很有价值。
    二、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与普通文化课程的服务性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普通文化课程都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所占比重有所差异,国外关于关键能力研究的成果,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状况普遍令人非常担忧,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积极性极低。其原因是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准备不足,既包括知识上的,也包括学习心理上的。从知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往对这些课程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这是事实。从学习心理上看,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教师的责备、冷漠,已在学生心中深深地积淀了对这些课程的厌恶。
    对这一状况的危害性,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估计,惟有如此,才能设计出解决的方法,对此体会最深刻的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许多教师已开始产生了职业厌倦感,他们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甚至上课时只看黑板、不看学生,有的教师进教室时有如临大敌之感。这些问题是基础教育遗留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差生数远远超过了幼儿园阶段,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差生是基础教育“制造”的。虽然我们可以谴责基础教育,但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学生自然不是无法学习这些课程,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后收到良好效果的实例。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普通文化课程进行改革,采取适合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来改造这些课程。基本思路是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如有的学校的烹饪专业,通过拼冷盘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知识,通过名人的饮食文化来改造语文课程。国外也有这种改革趋势,他们称之为学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认为效果比较好。比如,在昂温和魏林顿对参与英国现代学徒制实验年的青年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一个汽车制造厂的学徒解释道,他从来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直到他成为这个厂的学徒,在这里,数学是按照和汽车相关的方式被讲授的。这个学徒想知道,为什么学校不能用相似的方式来讲授数学(A.Fuller & L Unwin,1998)。
    关于这种改革思路目前尚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普通文化课程,就应当按照这些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会破坏这些课程本身所特有的主旨,导致普通文化课程不普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面对现状,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是先让学生学起来,然后才是探讨学什么。实践表明,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线索。如果像普通高中那样讲授这些课程,不仅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反而容易进一步导致学生厌学。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普通文化课程不可能像专业理论知识那样,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这部分知识,因为我们很难在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设置这些课程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能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的关键能力,它与专业能力是并列关系,其目标只能是依据职业教育的性质与可能分配的课时数来综合考虑。因此,普通文化课程的改造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它只能是采用与专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已经编制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层面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上文所提到的那些探索有积极意义。我们不必拘泥于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尝试、探索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但要注意:首先,并非所有的普通文化知识都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法律课程,除非把它改造成专业法,否则要与专业结合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这些课程,可以考虑与生活相结合的思路。总之,无论是专业还是生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提供情境化的途径。其次,不要在普通文化知识与专业课程之间建立机械联系。相互联系的原理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这种联系过于机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国大学排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