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1)(2)
2017-10-02 03:00
导读:(二)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针对集群式课程体系的弊端,2003年提出按大类专业建立“三大平台”(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
(二)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针对集群式课程体系的弊端,2003年提出按大类专业建立“三大平台”(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术平台)。同年,成立了“计算机专业基础平台研究”课题组,将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大类专业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并将其整合成四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和两门实训课程,构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计算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
在此基础上,为找准适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方向,准确定位每个职业方向的知识技能要求, 2005年教学计划制定人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共走访了相关企业35家,分析了156个IT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正式建立了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按计算机大类专业设计了20个职业方向模块(如下图所示)。
以上课程体系已在计算机系2004级学生中试行,在2005级新生中正式实施。计算机类专业的所有学生第一学年统一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通用课程模块的所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职业方向模块选修人数(由学生在该职业方向的就业率确定)的限制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模块。学院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职业方向,按职业方向与专业的对应关系,再给学生一次调整专业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构建了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使其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实施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取得的成效
在该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增强。另外,广大教师主动提高业务技能,积极参与行业实践。2005年暑假,有15名教师参与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21名教师申请到行业锻炼,占专职教师总数的 50%,这种现象在以前是很难看到的。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师生在参加各类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位教师获首届计算机调试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在第八、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二项重庆市一等奖。
具体还体现在:
1.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同时,用学生在某职业方向的就业率来动态调控选修该模块的人数,真正实现了就业导向的原则。
2.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生进校后,通过一年通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可避免盲目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要得到满足,逐步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3.增强了专业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参与行业联系和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该体系的实施,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室主任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关心市场变化,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必须使职业方向模块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行业需求。否则,学生的就业率降低,选修该专业的学生人数就会受到限制。专业课教师必须主动参与行业实践;必须关心学生的就业情况;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定向,逐步从能上一门课向能上一个职业方向课的要求转变。否则,教出的学生不能就业,教师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4.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规范教学管理。该体系正确处理好了稳定性和变化性的关系。公共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通用模块相对稳定,职业方向模块灵活多变。这样既便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使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5.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扩展模式。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该体系可以灵活地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设计进职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修。从而克服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使课程体系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6.便于就业推荐部门按学生职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推荐。该体系的实施可使就业推荐部门明确了解每个学生的职业方向,提高就业对口率。另外,也要求就业推荐必须更加规范,记录必须更加完整,以便为课程设计和学生选修职业方向模块提供准确的数据。
六、实施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就目前而言,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现行的招生收费及学籍管理面临挑战。目前,学生进校后,专业已经确定,学费也是按专业收取。该体系实施后,第一学年学生的专业不确定,从第二学年开始,不同学生选修的职业方向模块也不相同。因此,新生进校后部分学生的专业将会调整,并只能按学生选修模块的实际学分收费。现行的招生收费和电子注册的学籍管理制度面临挑战。
2.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体系实施后,教学管理从以班为单位转变为以个人为单位。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化的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排课方式将进行大的调整,选修、重修等也将遇到新问题。
3.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体系实施后,行政班级和上课班级分离,同一行政班级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生,班级管理、学生评优等出现新问题。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总结我院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改革思想,是传承中的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次跳跃。该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动员更多人的热情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项改革措施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单嵩麟,张成铭,王武林,翟向阳.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云青.徐义峰.“即插即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探新 [J],教育与职业,2004,(12)
[4]魏龙.高职机械类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5) [5]卢红学.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 2005,(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