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1)(2)

2017-10-03 01:03
导读:2.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割断

     2.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割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经济、管理、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如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可设置四个专业方向: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工业分析、化工环保。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每个化工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之比约为1∶1。

    (5)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3.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新课程体系的优点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考虑降低教学成本,分析课程体系建立所需的教学硬、软件环境,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以上因素,新课程体系有以下优点:

    1、新课程体系体现了“能力本位”观课程论的教育指导思想,适应化工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

    2、新课程体系注重化工科技和生产的前沿信息,将课堂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3、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发展,增设经济、管理、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新课程体系注重强化实践性,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岗前训练,以适应化工生产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一志,何新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4]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户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