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教育受众”即接受高职教育服务的人或单位。高职教育的专业发展,是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的,既要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也必须满足广大受众的要求,而且社会需求只有转化为个人需求,才能成为对高职教育的有效需求。
由于职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的增强,使一次性就业现象和观念发生巨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确定专业时要充分顾及受众职业变化的需要,面向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客户”着想,要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性质、条件、环境、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可能等的期望值,尽量设法满足他们的多种合理需求。同时,在充分了解学习者或培训对象的年龄、基础、经历、动机、兴趣、特长、理想、品德等个性特征和情况之后,也利于教育与教学工作中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企业迫切需要某些专业,可没有人报,这样的专业难以维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对“受众”的服务工作,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如果是对专业不了解,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该专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有的要根据该专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变化,改变专业名称,以符合教育受众当前的心理需要;社会必需而又属于艰苦行业的专业,除了进行社会奉献精神的宣传外,在收费、待遇、后续发展等措施设计上要适当倾斜。
五、教学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是在上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将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转化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这项分析是框定专业的内涵和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前提,它包括课程内容分析和教学条件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即把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所提供的职业需求资料转化为专业范围内课程设置纲要;教学条件分析,是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审议,又为课程实施提供现实的策略依据,主要包括课程人员、学员水平和教学条件三方面的分析。课程人员包括决策、设计、实施三类人员,对于他们个体的现状、经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长处和不足、总体的结构成分、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以及他们需要进行业务培训的要求等方面,均要作出翔实的分析。其中,课程实施者——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是分析的重点和关键。
学员的入学水平是确定专业学制和课程设计的必要条件,应分析其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品行以及特定的职业经历等先决条件。
对于教学条件,除开设专业所需的课程大纲、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外,实验实习场所、必需的工具设备等教学硬件,教学组织机构、管理系统等软件,都属于教学条件。这些条件要满足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要对照现状提出建造和添置设备与设施的预算计划,明确各类软硬件的规格或客观要求,以及准备和使用的时间要求。
经过课程分析,高职院校就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办学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新专业,调整和改造就业不畅、生源严重不足的专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这个专业体系,通过捕捉社会的“兴奋点”,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专业设置理念,构建一个共同的专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柔性设置各种专业方向,从而大大增加了宽口径的专业设置,极大地增强了专业应变能力。还可依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分另U有计划地建设新专业、学院重点专业和国家、省级重点专业。保证专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体系,常常会成为一个高职学院显示其特殊“品牌”的重要亮点,从而可在市场运作中实现良性循环。
课程分析阶段只是形成了专业设置规划的思路和决策,而进一步的专业调整和改造工作,如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调整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减少科目和课时等重组课程体系的改革,就要依靠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分析获得的资料,遵循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和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的过程。它可划分成观念设计 (比较各种课程理论和流派,汲取其合理因素,建立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设计观念,即确定恰当的课程设计原则)、原理设计(广义上讲涉及整个课程理论体系,从狭义上看则表现为课程设计的概括思路,又称为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型)和方案设计(遵循课程原则和原理,把课程分析积累的资料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工作过程)3个层面。最终设计出包括专业建设与改革设想和方案在内的完整的育人方案。
育人方案要坚持德、智、体、美等均衡发展的方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注重素质教育,将培养职业素质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并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原则必须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加以贯彻。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克孝.论职教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J].职教论坛,2002,(14).
[3]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薛喜民.特别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N].文汇报, 2000-2-9(4).
[5]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任君庆.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原理及其开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7]2003海峡两岸高职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联合大学,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