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1)(2)
2017-10-03 04:49
导读:(三)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 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高职院校及其专业设置的形成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良好秩序的保证。但相关调
(三)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
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高职院校及其专业设置的形成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良好秩序的保证。但相关调查表明,专业数量增长过快.变化频繁,缺乏相对稳定骨干专业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较突出问题。据调查,本省竟有80%的学校,年年换专业,没有他们不能办的专业,没有他们不能开的课程,专业数量增长之快,专业变化频繁令人瞠目。难怪当地老百姓不无讥讽地说:它们是万能学校,比清华大学还厉害。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但是,稳定长久了也有弊端,必然带来滞后,适应不了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的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从而产生断裂。而要避免这种断裂产生的有效途径就是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灵活性是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接轨,及时调整。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需求情况可能与预想不合,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可以在主干专业、长线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增设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如果一味追求专业设置的长期稳定,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单一,就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无法适应力口人世贸组织后的就业新形势。
(四)必要性与可行性统一
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从建国以来基本上保持了小专业模式这种专业体系,其特点是专业目标比较窄,针对性较强.直接对应于相应的具体职业。采用这种专业模式,是与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为主,重视统一性的特点相吻合的,并且对于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对专业划分.过细的小专业模式提出了挑战。我国高职教育现行的专业设置的调整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从专业设置现有的弊端看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此其一。其二,从专业设置自身发展完善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使教育革新成为迫切需要着手进行之事。”主动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一个首要前提。这一前提意味着高职教育必须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动态设置专业,根据需求适时地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显然.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考虑是否切实可行,学校自身要量力而为。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学校的人、财、物状况,充分考虑开办某个专业能否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益;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构成状况,发现学校专业的服务层面;分析专业的内涵即具体的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等。如果盲目迎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而不顾学校自身是否有基础来开办某个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是否有师资力量进行该专业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教学设施及相应的配套管理等来保证该专业的顺利设置及调整,超出学校的实际能力范围之外,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此必将适得其反,不如不设。
三、设置高职专业的具体策略
(一)讲实际.超越时空局限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政策、解决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的真知灼见.也是高职教育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法宝。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
我们从更深一层次来审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仅从社会、学校、学生三者的实际出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讲实际的基础上,超越时空局限,才能求得更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时代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始终走在教育发展的前列。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于1995年提出:“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都正朝着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单位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频繁,促使每个人必须随时学习”,“关于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获得就业预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把职业教育的目标扩展到着眼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从而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由“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性教育”,这是就时间来说的。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职业教育在本着着眼于当地经济建设.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在空间上不能过分强调只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在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设置专业,以需定培,向经济发达地区搞劳务输出,乃至走出国门.向国际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务输出。这样才能培养走向世界的人才,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世界化的时代相适应。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重实用.超越工具主义
高职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即职校学生毕业就要能“上岗”顶岗。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专业课程内容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重实用的基础上,要超越工具主义的倾向,从人才合格性的角度和职业学员就业的角度出发,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的调整过程中与人文教育加以整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国外称之为‘关键能力’的一些重要素质,例如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一般是靠人文教育来实现的。
(三)求实效.超越急功近利
高职院校不管是新设置专业还是对专业结构进行改造、调整、优化,都要注重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当然是个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但在办学实践中,迫于现实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仅是单纯地被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大批的就业者,对专业的设置、调整工作也出现了某些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专业设置的完善和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在求实效的基础上超越急功近利,力图创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上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上。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姜大源,李璞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