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1)(2)

2017-10-04 02:05
导读:社会多种人才需求的诱惑和某个职业人才需求的极限促使学校寻求专业分散化的出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各种需求都会对办学者产生强大的诱惑
  社会多种人才需求的诱惑和某个职业人才需求的极限促使学校寻求专业分散化的出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各种需求都会对办学者产生强大的诱惑。从专业发展内在增量来说,每个专业集群就是一类需求的细分市场,它所达到的最大份额是有极限的。为了创造更多的需求,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总是力求有更大的覆盖面,不断开设新的专业就是去占领新的细分市场。

    推动多元化的动因还在于减少专业集群化带来的风险。当某个专业集群所对应的产业出现衰退,甚至逐渐走向消亡的时候,人才需求就会大幅度减少,学校将面临“转产”的危机,一所学校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就会产生极大的风险。

3.专业设置和布局的集群化和分散化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如何来解决专业集群化和分散化这对矛盾,根据提升竞争力的要求,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坚持在集群化下推动分散化,而且是专业集群的分散和多元。一所学校要做出特色,产生比较优势,必须有自己明显优势的专业集群。所谓的分散化,只不过是集群化的拓展,一个集群成为多个集群。其二,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可以把重点发展的专业拓展为专业集群,而对于一般发展的专业,可根据社会需求向多个行业和领域发展。使整个学院的专业布局重点和一般兼顾,长效和短效结合。

 

    三、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口径大小适度的理念

    1.专业设置的内容要有适当的宽度和深度,主要基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今后的发展潜力。从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来看,人才培养一定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指向性。但是,学生从开始学习一直到就业,其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要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和就业岗位绝对的一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职业岗位之间的迁移和错位就势在必行。如果专业设置内容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就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岗位选择,减少由于专业不对口而造成大学学习中的资源浪费。

    2.专业设置的内容口径大小也要有适当的限制。专业内容口径的大小有纵横两方面的界定,从纵向来说,同样一种职业,有不同的岗位梯度,随着岗位的升级,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将不断地提高。高职专业在知识和能力的界定上要有特定的程度限制,避免求高求远。从横向来说,临近的岗位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面,选择以岗位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这并不是说,专业对应的岗位越多越好,横跨岗位过多,势必造成时间精力分散,任何一种能力和技能都不能学精学透,成为毫无特色的“万金油”,大大影响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专业设置内容口径需要限制也基于高职教育学制和学生精力的可行性。尤其是高职院校重在实践技能的培养,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不断重复的过程。假如专业面设置过宽,势必造成教学目标超过学生能力的局面,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甚至造成厌学情绪。

3.专业涵盖内容口径大小是专业设置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专业设置合适的内容口径,是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环节。其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内容的合理口径。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因此,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要体现职业性和高等性的统一。具体的要求是在知识层次上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主,兼顾经验知识的原则。在知识的类型上坚持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并重,适当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在技能的教学上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和创造性动作技能的比重,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和再造性动作技能的训练内容。其二,正确处理核心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关系。重点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关键能力的岗位针对性。

 

    四、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协调统一的原则

    1.“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也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专业既包含着学生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也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面,因此专业的选择就代表了学生职业的意愿。近几年高职考生报考志愿的情况表明,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有以下特征:重财经、轻工科;重管理、轻操作;重新兴,轻传统。社会生源的以上特征,是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酬金、品质、工作环境等方面心态的提前反映,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很大的偏差和一厢情愿的主观成份在内。

    2.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则有着自身的运行特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组织,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也只能在一线的综合应用性岗位。高职毕业生一就业就对薪金和岗位有很高的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从产业分布来看,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对人才的需求是少数而充满竞争的。只有传统产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的主力军,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是就业的大市场。

    3.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了取得两者的兼顾,需要考虑以下两点:其一,高职专业既要注重应用性,也要体现一定的技术含量,使该专业对应的岗位处在可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身份特征的位置,以区别于中职教育。其二,加强生源需求和企业需要之间信息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专业选择。注重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步地积累和提升,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使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10.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试行).2004—10.

[3]杨  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J].新华文摘,2004(21):1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职业中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