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1)

2017-10-04 02: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专业资源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性要

摘  要:专业资源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性要素。从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审视,高职专业设置和布局必须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的理念;集群化推动下的分散化理念;口径大小适度的理念;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协调统一的理念。

关键词:高职;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理念

 

目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是一种更为贴近市场的办学类型,无论是资金来源、招生生源和就业途径等,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市场竞争而获得。如果说,普通高校是以学科建设来整合资源,高职院校则是以专业设置和布局来集聚教育资源。因此,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专业资源是一项关键性的资源。良好的专业既是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也是集聚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发酵器。专业的设置和布局需要科学的理念加以宏观战略的指导,意在长远、面向全局、注重内涵,才能支撑学院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的理念

    1.强调专业设置具有灵活性的主要目标是使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不断跟踪和分析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性质所决定的。从专业的服务对象而言,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职业需求不断涌现,一些传统的职业将逐渐走向衰退或消失。面临这样的社会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应该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需要进行经常性和有计划的调整,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获得在竞争中的优势。

    2.强调稳定性主要基于教育行业的性质和资源配置的效益。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业。就专业教师而言,无论是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有一个逐步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尤其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教师,所需掌握的某项专门的技能,需要日积月累才能见效。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互动的自然体系,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就会总结出适应于本专业的教学方式,这种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的。教育的过程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不同的专业会形成特有的行为倾向和价值偏好,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文化的形成更是一种精神在时间上的开拓和展开。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具备一个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训设施具有某种刚性特征,无法在专业之间灵活地加以转化,新设备的投入和旧设备的报废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基于以上的事实,学校的专业设置是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

3.解决灵活性和稳定性这对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适应性为主导,善于把握大局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变化,以求得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性。其一,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是产业发展中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的兴衰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旺盛程度,当选择的产业是逐渐发展和兴盛的产业,人才的需求必然有一个长期增长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如果面向这样的产业,就能很好地解决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其二,注重专业内容体系的自我提升。产业的更新换代,核心是科学技术的革命,从而对该行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仅仅是层次上的提升,只要对原有专业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造,就能满足需要。其三,形成良好的专业研发体系,以应对不断兴起的人才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只能加强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的研究,并及时掌握应对之策。按照产业研发产品的规律,使学校的专业发展也能形成“招生专业、试招专业、研发专业”的梯度,就能做到“变中求稳。”

 

    二、高职专业设置坚持集群化推动下的分散化理念

    1.集群化是反映专业之间内在联系的一个范畴。根据我们的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是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对该产业岗位群的专业群体系,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多功能的人才和技术服务。提倡专业设置的集群化,最主要的结果是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形成竞争优势。专业的集群化布局还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服务,减少企业在寻求合作单位过程中的成本,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行专业集群化还能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畅通营销渠道。专业集群化下的毕业生营销数量和网点能大大减少,从而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专业的集群化还能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高职学院的品牌更多的是专业招牌和人才口碑,专业招牌需要系列化的亮点;人才口碑需要集中在某个产业内优秀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一个行业内相关岗位上众多的成功者,必然能够竖起学院一面旗帜,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2.基于教育产品——人才和物质产品之间属性的区别,以及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降低学院运作风险等因素考虑。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集群化的同时,也要推动专业设置的适度多元化。人才是教育过程的最终产品,由于人是教育产品的载体,而人具有很多方面的共性。相对于物质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人才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和替代性。就高职学院

 人才的能力结构而言,有核心能力、行业能力、专业关键能力等多种层次。核心能力就是作为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几项通用性能力,如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能力。核心能力强的人,就有多种行业、多种职业的适应性,这也就是我们现在高职学院学生专业不对口却照样能够就业的根本原因。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职业中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