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1)(2)

2017-10-04 02:07
导读:三、专业结构与布局 大学中的专业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这种变动不居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
   三、专业结构与布局
    大学中的专业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这种变动不居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据有关资料统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从1998年至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布点数从 8887个增至13344个。其中,信息类专业点的增长幅度是70.01%,生物科学专业点增长75.97%;有 69%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点达415个,是布点最多的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尤其是应用文科类专业发展迅速,在布点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6个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4]据我们对深圳的调查,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数和各类专业点数的增减情况也大体相似。如2002年深圳市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为71个,在这些专业点中,工业技术类专业40个,占56.3%,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及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31个,占43.7%。在这些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依次是;管理类专业 726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类专业719人、电子通信工程技术类专业661人、外语专业626人、经济类专业623人、艺术与设计类专业476人、生物应用工程技术专业466人、机电工程技术类专业400人、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400人、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280人。可见,高职教育的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虽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职业需求,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类别与设置越来越贴近经济社会的需求,大体上折射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点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各类院校的新设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第一,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有必要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规划区域性的专业结构及布局。(1)当地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2)制定专业设置条例,规定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社会办学机构设置专业时,政府要严格审查其办学条件。(3)成立区域性的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区域性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打破狭隘的地区和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各高职校需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样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宏观调控的力度,合理规划专业布点,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而充分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
    第二,妥善处理专业建设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稳定性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客观需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建设、教材建设 (包括教学资料的积累)、实训(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专业建设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专业建设的稳定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上规模、上水平是不可能的。但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社会对各种类型、规格、质量的人才的需求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变动性是绝对的。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四、特色优势专业建设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而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特色优势专业的确定,则主要受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职业需求的影响。由于在经济建设中各地区产业基本齐全,加之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地方性的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多设置了门类齐全的专业,而且为了扩大办学规模,纷纷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结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出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现实的,而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些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是完全可能的。
    特色优势专业是指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特色优势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看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否有特色和优势,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了如下三要素。
    (1)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特征的特色优势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是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新兴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专业。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面对动态的市场经济和变化着的职业世界,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采取多形式、多学制、多规格的灵活办学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应用人才。但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看,则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长线专业。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具有较高的技术、科技含量,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或是与区域内在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占绝对优势的产业相适应;或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在比较长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这样的专业可能投入多,但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可以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专业。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技术性。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它提供的课程在理论的完整性、深刻性、前瞻性方面要弱一些,但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方面则明显具有优势;它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虽然同为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技术型人才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能应用智力技能完成任务;技能型人才则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选择一些应用性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和新技术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外,其所设的专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含量,能承担在自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开展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工作,其实训设备及教授的技术也必须是代表现代生产的前沿性技术设施及高新技术。
(3)示范性。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性就是要有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和超前的专业建设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定位准确;在人才培养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方法上,有新颖性,尤其体现以人为本,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课程体系、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上,有独创性,尤其重视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及参与技术开发与创新等,获得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  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
[3]  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4]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看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机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