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应对效能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88,-0.70,-0.76,0.27,说明应对效能直接作用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对职业枯竭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正向作用。即应对效能越高,教师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认知枯竭程度就越低,个人成就感越高,因而会在总体上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感。另外应对效能的自信程度(0.60)、胜任力(0.38)与认知水平(0.23)对职业枯竭发挥着不同作用,其中自信程度的影响最大。所以通过提升教师的自信水平、胜任力和认知水平,尤其是提高教师的自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对效能,从而降低教师的职业枯竭感。
此外,应对效能是教学效能与职业枯竭之间的中介变量,它区别于教学效能,对职业枯竭发挥作用。这证实了童辉杰的研究,应对效能既是应对中个人风格层面的延伸与拓展,又是自我效能在应对情境中的具体体现,它区别于一般自我效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变量。 [11]应对效能对职业枯竭四因素: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88,-0.70,-0.76,0.27,与教学效能对职业枯竭四因素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相比(见上文),总体上(非人性化除外),应对效能的作用大于教学效能。而且教学效能对应对效能的解释率高达64%,这不仅证实了班杜拉强调的领域关联性假设,也证实了童辉杰 [8]一般效能“打折扣”的假设,说明教学效能的效用在特定情境中可能会减少。
四、建议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蓬勃发展,教师正面临新的课程改革和旧有教育观念革新的新局势,尤其是在面对升学压力和素质教育难题时,会感到手足无措,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压力感这种背景下,教师职业枯竭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与教师自身有关,也受教师工作的外部环境影响,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从社会、组织、个体三方面协同努力,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应对效能,有利于降低、修正教师的职业枯竭感。
(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教改关注教师需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际关系变得愈加疏离,这种疏离明显地体现在教师的非人性化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缓和职业枯竭的产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首要的是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因为公共信任对于教师的职业选择与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良好的公共信任、关心教师、支援教师的良好氛围中,教师与学校都会表现出信心与干劲,这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和成就感,形成对教师职业更积极肯定的看法,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士气、工作热情和满意度,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感。同时,对教师持合理期望对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也非常重要。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完美的神,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的期望应客观合理,以减少教师的压力。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人们重点关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学生素质,而很少关心改革过程中教师的相应需要,很少关心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新教材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通过教师来进行,教师才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改革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放在重要位置,关注教师的需要,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改革新要求。
(二)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开展职业生涯管理
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漫长、动态的历程。在其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和遭遇的问题不同,对工作的感受也不一样。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多数教师都会经历一个专业成长的“危机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遭受挫折,灰心沮丧,心力交瘁,工作满意度下降,对教学生涯的意义和重要性感到怀疑,易产生不胜负荷的职业枯竭感。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教龄6-15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因此,学校应注重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有针对性地了解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和问题,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开发教师潜力,帮助教师自我实现与发展,提升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从而有效预防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在此方面我们建议如下对策:第一,实行新教师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向新教师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第二,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岗位的设计,对成长步骤及环境条件的考虑。职业生涯设计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提出来的新概念,在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搞好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个人和组织生存与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第三,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和教育。处于职业生涯中期、大约任教6-15年的教师尤其需要得到帮助。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的研讨会,为教师提供观摩和教学交流的机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其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切实为教师提供时间和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和技巧,增加专业自信和胜任力,帮助教师走出“高原”,摆脱停滞。
(三)教师个人学会应对,提高应对效能与教学效能
教师的教学效能、应对效能是影响教师职业枯竭的内在因素,这是本文的主要结论。黄喜珊等人的研究也认为教师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存在一定关系,积极应对方式与个人教学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并对其有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与一般教学效能有显著负相关,并对其有预测作用。 [13]因此,就个体而言,教师应努力学习适当有效的应对方式,增强自身的应对效能、教学效能感,从而降低、缓和职业枯竭感。此外,班杜拉认为,主要有四类信息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与改变,即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导和情绪反应。教学效能与应对效能同属自我效能性质,自然也遵循自我效能形成与改变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并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借鉴;客观地认识自我并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虚心听取同事的建议;采取一定措施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和应对效能水平,进而减少职业枯竭感。
参考文献:
[1]Maslsch C, Jackson SE. 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1.
[2]Dunham J. & Varma V. Stress in teachers: past,present and future[M]. Whurr Publishers Ltd,1998. 6163.
[3]杜秀芳,等.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3):117119.
[4]俞国梁,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74.
[5]Leiter M P, Burnout as a crisis in self-efficacy,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J],Work and Stress,1992,6(2): 107115.
[6]徐富明,朱从书,邵来成.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5):12401242.
[7]Benight C C, Freyaldenhoven R W,et al.Coping self-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ollowing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0,30(7):13311344.
[8]童辉杰.应对效能:问卷的编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5,37(3):413419.
[9]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5):160165.
[10]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568-574.
[11]植凤英.贵州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5.
[12]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
[13]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师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85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