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知识过程的生长本质:小立课程的关键(1)

2017-10-04 02:5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知识过程的生长本质:小立课程的关键(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审视知

摘要:审视知识学习和人的精神生命生长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勇于改革繁杂课程,实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实现课程的真正变革。“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可能性来源于儿童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以及所谓悟感。只要依靠了儿童的悟感机制,就可以借助不完善的信息,去把握事物本体。这不仅仅可以节省教育者的行为能量,更给了学生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使教育省力高效。课程的庞大,其实是没有把课程同人的本体──一个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跃动的生命联系起来,没有把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拓展。

关键词: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基础知识

Abstract: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an’s spiritual life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innovation of complex curriculum. Conducting small-scaled curriculum and doing in-depth work will help to ensure students’ self-study activ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re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possibility of diminishing complex curriculum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finds its origin in the fact that children have a nature and potential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n inborn acquisition framework and the so-called ability of comprehension. So long as we rely on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mechanism, can we hope for their grasping the nature of things even though only imperfect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for them . In this way, we can not only save the behavioral energy of educators, but also give more space for children’s self-development and make education more efficient. The complexity of curriculum can actually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we have not brought it into connection with man’s nature──an infinitely enriching,always developing and moving life ,that we have not regard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ity as the development of man’s spiritual life.

Key words: conducting small-scaled curriculum;doing in-depth work;basic knowledge

大力压缩授予性或接受性的课程,腾出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投入到对他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去,即所谓“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这是教学改革的瓶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揭示知识学习的本质乃是人的精神生命生长,也是我们改革繁杂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真正变革的关键。

一、“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历史上看,课程是由简约走向繁杂的。它首先表现为混淆基础知识的概念,盲目地扩大“双基”。例如,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写出比日字多一笔的字。孤立来看,这道问题通过日字和相关字的某种联系,使人更知道日字,带有一点促进思考的意义,然而从这样的题目对语文学习的整体的支离,以及它的繁衍不受语文实践约束从而可以以天文数字产生,干扰真正有意义的语文活动的特点来看,又是多余的、累赘的。严格来说,它并不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儿童完全不必依赖这类训练方式,只需直接阅读等直接的语文实践,就可在感悟的基础上更好地领会相关的知识。严重的问题是,这类无意义的知识衍生物在流俗的教学中爆炸性地产生,并被误认为是基础知识,以致基础知识中“长满了杂草”。习俗的教学评价不断地推出这样的题目,认为这样可以“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此中小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上面所说的直接掌握的“日”字)之外,还要应付像恒河沙数一样多的附加题目,根本就不能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造成了课程的“生态灾难”。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例如,低估儿童的学习天性和学习潜能,忽视儿童可以自主地学习,仅仅强调形式评价等等熟知的原因,都使得课程庞大,教多学少。

今天,教育体系的改革要求对课程进行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获得透彻的知识、相关的悟感(如语感、数感等)和学科的探索进取的勇气,即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少学多”。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除了因为原有课程有删削的空间之外,也由于儿童拥有学习的潜能和品质。儿童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例如乔姆斯基所述及的关于人类语言学习的框架,以及皮亚杰的“三种结构”的学习框架等等,这样,儿童就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反映人类高深智慧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认字到了一定的时候,进度忽然加快了,有不少老师还没有教的字他们自己就认识了。又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忽然知道了老师和课本都没有提及的方法。再如,在语言学习中,像学说普通话,学生学习用普通话说出若干词语之后,忽然能用普通话说出全部词语了。这种举一反三、见微知著提升的过程,同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却悟到了万有引力的过程是类似的,都是依靠某种力量,从而超越了面对的事物,获得认识的提升。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体系之所以可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是系统功能在起作用。在系统中,总有一个最小独立子系统,由这个最小独立系,可以得到或生成整个系统。可以作这样比喻:这就像一个班级,班主任只要掌握一个由组长组成的独立完全系就行了,通过各个小组长,就可以把信息通传到全班。一个语言体系也是这样,在其中必然有一个最小独立完全系,在中文里,汉字就构成了这样的独立完全系。在一个人学习某种语言时,他实际上是在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的最小完全系,是由他自己的语言活动中的一个有限系统逐步发展而成的,比如,他最想要表达而可以表达的东西,就是他当前的有限语言系统。这个有限系统日益扩展,有一天,依靠它可以完全表达主体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了,它就成为整个语言系统的最小独立完全系了,借此,主体不需要外力帮助,就具有自行发展全部该种语言的可能性。

从现象上看,知识的这一系统功能,即一个最小的独立完全系可以决定整个相关的知识系统的功能,似乎是知识自身的性质,但它其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所来自的生活本身的统一性;而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知识的主体──学习者的所谓悟感。悟感是指儿童的语感、数感、道德感等等。悟感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起着广泛的基础的作用。悟感把人接受的通过传讯而得的信号加以处理,而回归事物的本体,它就像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强力融合剂,消化、补偿、再生着外部世界传来的信息。而悟感对于儿童来说,来自先天,且只能在自身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不能靠教。“小立课程”,就是借助了人的悟感,以及在人的“大作功夫”的活动中发展悟感,从而使人的认识发生迁移、顿悟和感悟,更强有力地认识事物的本体。

在传统教育里,要求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教,或者只要成人想得到的知识,都说要从儿童抓起,这就是忽视了基础知识这个大系统有最小独立完全系,或者说忽视或低估了儿童的悟感机制所带来的自主认识能力。事实上,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最小系统,就是抓住了整个基础知识大系统,只要依靠了儿童的悟感机制,就可以借助并不完善的(事实上,所有的语言表达对于被表达被描述的本体来说,都是不可能完善的)信息,去把握事物本体。这样,我们就从满打满算的教育转变为教少学多的教育。这不仅仅可以节省教育者的行为能量,更给了学生自己去发展自己,让学生在自身的发展努力中提升人格和获得智慧的空间,从而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使教育省力高效。事实上,未来的人所得到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完善的、不充分的,而要由他们去主动获取,不断自悟。

上述分析使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课程的庞大,其实是没有把课程同人的本体──一个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跃动的生命联系起来,没有把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拓展。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

二、师本教育“大立课程、小作功夫”的原因

在师本教育体系中,“大立课程、小作功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来源于师本对于教育的虚体设计,即对于人以及人的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理性的把握。它的症结在于忽视了人的生命实体从而走向谬误。

人是生命体。教育是对人的提升,也就是对生命的提升。所有教育措施,均应把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力量视为决定性的因素。严格来说,对人是可以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但人是不能用分析的方式加以全面模拟的,这是由于有机的整体不能真正地完全地被分析。譬如,对于一种水果,我们可以用许许多多的参数来刻画它,但是,这些参数的复合并不能还原为水果的整体和内部的有机联系 ,这种不可拆解性,恰好就是有机体的特征。教育教学过程也是这样。教育教学过程是以人作为中心的过程,而人对事物的认识所需要的有机性和致密性,使得必须通过实体──人本身的感悟或内化才能实现。然而,人类的知识传输,又不得不在许多时候借助于只能线性地书面地表现的条文,两者是有矛盾的。教育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书本知识,而在于我们如何让学生去认识在书本所表征的、而实际上却存在于生活之中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师本的设计总是忽视实体的活动,忽视人作为有机体的特征,而把教育过程转化为可灌输的条文或步骤,以为只要灌输了这些条文或采取了这些步骤,就可以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所要认识的客体。于是,对事物的分析性研究,代替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这就带来了教材的过度分析化。

在师本的设计中,把人的知识学习误以为是拼装的过程:先学习部件,再把部件拼成整体。今天,我们常说的所谓“建构”,也就由于它的“物性”的话语特征,给了人这样的印象。于是,课程的整体被肢解为一个一个部件,每个部件又都成为一个小体系,如有的小学,一堂语文课只讲一个“秋”字,一堂数学课只讲授一个数字“5”。然而,众多的部件仍然不能拼装成整体,整体的出现乃是学习者自身的强大因素参与并起作用的结果,充塞于课程的部件,不仅挤压了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而且否定了智慧的生成逻辑,妨碍了他们的感悟活动,即如叔本华说的,给儿童“制造了偏见”。举例说,本来在中学数学中“式”表示的就是数,而只要解决了式子表示数进行运算的新的矛盾──只有同类项可以合并,就应可从数的运算完全地逻辑地得出式子的运算规则,然而,我们的课程中所充分展现的式的运算,由于规避了式与数的本质联系,时时在引起学生猜测,这是不是又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回到儿童的活动中去,55粒花生和5个人,就可以出现极其丰富的包含全部四则运算的问题,但在不同现实相联系的数学课程中,四则就是四则,“分而治之”,使学习者茫然。然而,事实上人的知识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一种拓展,是同人的自身有着血脉和神经联系的一种生长过程,而拼装方式,只是我们对儿童的这种知识在生命中生长发展过程的一种机械的、定格的认识。说到底,我们的所谓传授,最终不过是给他们举了某些范例、某些隐喻,真正的知识和智慧的生长不是在传授的那个时点上,而是在为这些范例和隐喻所激发的儿童自己的思考兴趣之后。这就是孔子教导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

其次,虚体设计也来源于科学化的异化。由于科学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刻画,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这种成功也带来了科学认识方式或描述方式的滥用。我们常常忽视了科学化必须能够建立理想空间的条件,在缺少这种条件的领域,在价值观和精神生命活动的领域,也没有节制地使用科学抽象方法和科学分析方法,甚至把它视为唯一的科学方法,这就会带来对人的精神活动的取代或压抑。它导致处处分析和处处抽象,使儿童不必要地进入极端条文化的世界。比如,小学生不是通过实际运用,而是通过条文来学习量角器的使用。写文章也有许许多多的条文,学习中不是实践写文章,而是学了这些写作条文,学得多了以后,他们反而不会写文章了。这种倾向否认事物是要靠人的感悟、感知、理解或直观来加以把握的。而如果处处用分析的方法,“当毛虫要说清楚它的每一步是怎么走的时候,它就寸步难行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课堂教学审美设计新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