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学灵感(1)网(2)

2017-10-04 05:36
导读:有关研究表明:“灵感的激发和加工,主要是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方式进行的,而且越是高层次、越复杂的课题,就越需要使用抽象化、概念化词语符号

有关研究表明:“灵感的激发和加工,主要是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方式进行的,而且越是高层次、越复杂的课题,就越需要使用抽象化、概念化词语符号来运作,就越需要理论的定位。一个人的专业性做功语言的储备量,语汇使用的准确程度,内心语言思维的运作水平,即基本反映了这个人的创造力水准……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并不要求人们泛泛地摄取一切信息,因为人到底是血肉之躯,即使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也不可能掌握世界上一切知识。我们强调的是建立专家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外辐射,逐步形成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这个过程被理解得越早,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就越早。”[4]

教师要想形成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方式来进行思维和激发灵感,必须从一开始走向讲台就要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对专业执着追求,要“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新苗”。如教学灵感频出的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为了我们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我们可爱的学生,‘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开出慰籍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5]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从此意义上说,教学灵感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的关心,是一切教育艺术的‘灵感之源’”。[2] (41)教师唯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自觉地刻意地去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灵感必须与学生学的灵感产生和谐共振,激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共鸣,才具有教学艺术魅力。教学灵感的诱发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陶冶学生的个性,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进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学意境,这个教学意境就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灵感之域。

例如,教学第一线的吴群英老师就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萌发灵感。诚如吴老师自己所说的:“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活的心,启发学生产生‘新感悟’,取得‘新收获’,掌握‘新方法’。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一点灵气,多一点生气。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发现中萌发新的灵感。为此,我特别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更合理?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方法吗?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6]

第三,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时,教师就会在教学创新动机这种内驱力的驱使下激发出教学灵感。

人们在探讨激发灵感时有的强调执着,有的强调放松,看似矛盾,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诚如《礼记》中所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唯有教学灵感来临,教师才会出现紧张,唯有紧张,才有动力。这种紧张,既不是教师受到外部威胁而产生的肌体反映性防卫性紧张,也不是教师依靠外部条件逼使自己心理处于某种激活的状况,教学灵感的动力源自教师心理深处的那种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教师产生教学灵感时的心理紧张,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机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就从事某一活动来说,具有适当动机的人同不具备适当动机的人相比,前者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后者唤醒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二是指向功能。每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促使人的行为指向某一客体而相应地忽视其他客体。”[7]可见,动机的两种功能都是催发教学灵感的动力源。因此,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

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张力的保持,需要与各种生命活动协调,一旦失调,教学灵感马上就会消失,“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这种张力的保持就靠教师在紧张执着的状态下的放松,如同我国道家所强调的“任其自然”,佛家所主张的“不执着”精神,如果教学灵感袭来时,教师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不迷信于某些公认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不禁锢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和预定的教学构想,这样便有利于教学灵感的激发。许多教师的经验也表明,教学灵感往往产生于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如一夜苦思,早晨醒来后却有灵感;整天闭门思索,傍晚散步时突发灵感。总而言之,教师唯有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动机,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学灵感。当然,教师也不宜急于求成,教学动机太强烈,心理过于紧张,甚至害怕失败而心烦意乱,只张不弛,这样是不利于激发教学灵感的。

第四,教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教学灵感频频出现的优秀教师,无一不是长期进行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才获得教学灵感的。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就孜孜以求地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自走向教育岗位后,工作勤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教学灵感,教学取得突出成绩,几年内便成为特级教师,正如魏老师自己所说:“面对困难,应该自强不息,超越自我,不断想出新的战胜困难的办法。”[8]

尽管教学灵感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教师若守株待兔,不想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期望教学灵感的到来,那么,就会像黑格尔所嘲讽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诚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9]可见,教学灵感只能在教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产生,只能靠教师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具有教师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的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的大脑信息网络系统去捕捉。简言之,教学灵感只青睐于教师有准备的头脑,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又来之于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第五,教师要善于抓住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

每位教师都有此体会,即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如在备课时,或与学生质疑问难时,或在课间休息时,或在教研室讨论时……突然灵感特别活跃,其他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特定时刻,往往会迎刃而解或豁然化释,并且思路流畅、简洁。有时,甚至还会触发连锁反应,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颖课题和思维角度。此时此刻,激发出来的教学灵感使教师本人左右逢源,其文思之汹涌,意念之奔流,大有来不及笔录之势。有时,还会使教师宛如通体潜能一时达到了融会贯通、任性聚发的境界,这时是教师教学效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刻,是教育价值最具本质内涵的时刻。

为此,教师必须随时准备好教学灵感的到来。我们建议,对于教学灵感,教师不妨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下来。

第六,教师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绪。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节奏、特殊的生理需求、不同的体力调节和情绪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当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绪,此时,教师情绪高昂,精神愉悦,一旦遇到新的刺激,大脑反应灵敏,就很容易获得教学灵感。如果教师心绪不好,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或者松懈懒惰、自满自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教学灵感是不会拜访他的。

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绪呢?我国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虚静”“养气”说可供教师借鉴,刘勰认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养心,就能“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心情舒畅,思路清晰。凭着这种“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的良好心绪,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0]易言之,即能诱发出使教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教学灵感。

参考文献:

[1]邱学华背⑹猿晒Φ难习──尝试教学实验研究20年[M]北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6.

[2]《语文学习》编辑部被畹挠镂慕逃学鄙虾#荷虾=逃出版社,1993

[3]刘英楠蔽颐堑牧楦写幽睦锢矗浚跱]北本┏勘ǎ200307—23(24).

[4]梁广程绷楦杏氪丛欤跰]北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155—156.

[5]于漪庇阡粑募[M]奔媚希荷蕉教育出版社,200185.

[6]吴群英比糜镂目翁媒萄Ф嘁坏懔槠[J]苯逃艺术,2002,(4):59.

[7]皮连生毖в虢痰男睦硌В跰]鄙虾#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0.

[8]柳斌敝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上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32.

[9]陶伯华,朱亚燕绷楦醒б论[M]鄙蜓簦毫赡人民出版社,1987241—242.

[10]刘勰薄段男牡窳》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