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网络写作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写作样式。在交际互动的语境中,网络写作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自由平等,娱乐精神,效率至上,叛逆精神。网络写作给中学写作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中学写作教学应构建基于“交际取向”的写作教学框架,创设“交互式”的教学情境和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使中学写作教学改革并具现实针对性与时代前瞻性。
关键词:网络写作;中学写作教学
Abstract:Internet writing is a brand new writing mode in the information time.In the context of interaction, internet writing has four major features:1.freedom and equality;2. entertainment; 3.efficiency; 4.rebel spirit. Internet writing has certain impact upon the Chinese writ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Therefore, the teachingof writing should adopt commun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framework and create interactive, open and free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ch will make the reform of writing teaching more practical and prosperous.
Key words:internet writing;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一、网络写作:信息时代的交际方式
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在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①我认为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在信息社会,网络写作包围着你。
什么是网络写作?网络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两大特征是:1.文本载体的数字化;2.沟通交流的网络化。网络写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写作指人们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传情达意的一切书面表达活动及活动结果的总称。狭义的网络写作专指网络文学创作。本章所论及的网络写作指广义的网络写作。
二、网络写作的特征
任何写作总是受制于具体的语境。网络写作的语境包括宏观的社会语境、中观的网络语境和具体而微的交际语境。这三个语境层层相因,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同心圆,圆心就是“交互性”。受这些语境的影响,网上写作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自由平等──“编辑死了”
在互联网流行这样一句话:“在网络上,编辑死了。”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编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他往往决定着写作的文字结果是否能进入传播的渠道。编辑其实代表了一类人如传媒负责人和政府主管的意志,代表他们发放文字产品进入大众传播的许可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实质上是“文字警察”,象征秩序和规范。“在网络上,编辑死了”,意味着网络上对文字的监管、约束没有了,对文字表达的规范性的要求没有了,文字进入大众传播媒介的门槛被撤掉了。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上载。作为写作主体的人,得到了巨大的写作自由、发表自由、评论自由和交换自由。其中,发表自由最能鼓励写作。正是发表的自由,直接促成了人们言说的自由。而言说自由又促成了网络写作的繁荣。
自由的孪生兄弟是平等。或者说,自由平等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切割。网络写作的自由必然伴随着写作的平等民主。首先,平等意味着发表权的共享。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尤其在虚拟社区,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随时把自己的观念、主张或言论公之于众,无论深奥还是浅薄,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表的空间。其次,平等还意味着批评权的共享。在写作的互动中,哪怕是权威也不能阻挡他人对其作品发表评论,反过来,权威也可以俯身到他人论坛上“灌水”。作者的地位、名气、收入、学历都可以被忽略,唯一浮上前台的是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在这个名副其实的平台上,各色人等共处一“室”,共享书面交际的喜乐哀愁。
(二)娱乐精神──崇高死了
在对我国网民上网目的的调查中发现,休闲娱乐是上网的最主要目的。 [1]同样,网络写作也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倾向,一方面可以从写作的语言工具──网络语言中看出来,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谐音词,生动风趣,如“菌男霉女”揶揄了所谓的“俊男美女”,“大虾”将终日弓着身子坐在电脑前的网络高手形象化,此类词语在网络语言中非常流行。此外,诙谐、幽默、调侃、夸张等也构成了网络语言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从写作的形式中看出来,如不拘一格的留言、短评、手机彩信。而最能反映网络写作娱乐精神的,当属最近两年在网民中兴起的新的写作类型──博客(Blog)。2005年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首次把博客服务作为调查内容。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10.5%的网民经常使用博客。2006年,博客在互联网上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发展和影响力。
博客就是网络日志。既然是日志,它首先具有传统的日记体写作的某些特征,如以自述为主,取材于日常生活与个人感悟,写作比较随意和真实,常以记录生活、自我宣泄为写作的目的。博客张扬了日志的这些特点,但同时却颠覆了传统日志的标志性特征:私密性,使博客成了可以公开的“私人日志”。这种公开的电子日志既保留了传统日志写作自娱自乐的精神,同时还通过网络推销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最后把博客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式的娱乐性写作。在博客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琐碎的个人叙事成为写作的风格,人们在网上津津有味地阅读自己和他人的隐私,从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快感。博客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严肃的、一本正经的写作的一种反拨,是对写作中追求高、精、深的宏大叙事的一种嘲弄。在网络写作尤其在博客中,“崇高死了”,传统写作所承载的那份“指点江山”的社会责任淹没在博客“一地鸡毛”的琐碎里。
(三)效率至上──精致死了
网络交际的“迅捷性”“即时交互性”,使得网络语言出现“三化”特征,即“口语化”“简洁化”和“符号化”。这三种特征也体现在网络写作中。除了专业的学术网站,多数网站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短文,有的不过几行,很少有长篇大论。文章的表达也几乎都是开门见山,直书其意,许多甚至都是提纲式、点评式的议论,文章的标题强调了与内容的关连。这些都说明文体、文风在网络空间中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追求交际的高效,成为网络写作的特点之一。效率至上,不可避免地以牺牲写作精致的品格为代价。含蓄蕴藉、充满诗性与灵性的写作被直白化、平实化的写作所取代,慢工出细活式的精致写作被“短平快”的快餐式写作所取代,深思熟虑后的写作被随意冲动的写作所取代。
网络写作的不精致还体现在书面语言口语化上。有的网络写作与其说是书面表达,倒不如说是用书面表达的口语更为恰当。在网络写作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互相影响,尤以口头语言对书面语言的渗透为重,形成了口语和书面语杂糅的网络写作风格。这种杂糅,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书面表达的严谨、规范和精致,增添了书面表达的随意性、生动性,也增添了很多不规范性。不少网络文字中频繁运用口语中的倒装、省略、方言、语气词,在句式上出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单句多,复句少;短句多,长句少;非主谓句多,完整句少。
(四)叛逆精神──正统死了
网络写作是自由、自主的,这种自由首先体现在写作行为的自由上,而行为的自由又很快唤起了写作主体内在精神上的自由需求。精神上的自由体现在网络写作中,表现为对既有的写作题材、体裁的漠视与不屑,文体变异成为网络写作的一大创新。如作为“日志体”的博客,其实也包含了几乎全部的文章体式和表达方式,还出现一些四不像的新文体。
网络写作对于写作主体精神空间的释放,也容易使部分网民把释放当作放纵,走向传统写作或主流写作的对面,这部分网民,以年轻的网民居多。他们精神上的叛逆,表现在写作中,就是对无厘头式的网络话语的模仿与追捧。比如对《大话西游》的模仿。《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写作在年轻网民尤其在中学生网民中风靡一时,从写作心理的视角来分析,可以看作是年轻人“对正统和主流的快意的反叛,是对那些陈腐虚伪、循规蹈矩、故作严肃、崇高的正统和主流的决绝和抗拒”,[2]他们在这种颠覆传统、挑战正统的话语中享受着一种“恶作剧”似的愉悦。如某博客中一篇拿文坛开涮的文章,充斥着脏话,点击率却非常高,在某种程度上恰好代表了网络写作的叛逆精神及这种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风行。这样的文章,是不大可能出现在主流媒体的刊物上的。只有网络这个平台,其兼容并包的风格为反传统、反霸权、反正统、反崇高的网络写作提供了宽容的空间。
三、面对网络写作:中学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变革
(一)交际性:对写作教学取向的思考
写作教学取向,就是人们对写作教学总目标的认识,它是一个关系到写作教学“面向何方”的根本性问题。取向的选择往往决定教学的目标。反过来,我们也可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中,看出其所体现的教学取向。
什么是当前中学写作教学的取向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总取向。这种总取向,也同样体现在写作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如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初中阶段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都体现了写作的交际取向。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