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但是,上述课标层面的取向并没有有效地转变为实际教学层面的取向。目前中学写作教学的实际取向是“应试”,这几乎是个不争的事实。应然的“交际”取向没有转化为实然取向,“应试”取代了“交际”,这种取向之误,是中学写作教学的整体性失误,写作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以及效果的种种弊端,都源于此。有人把这种背弃了“交际”取向的写作教学称为“虚假的作文”,认为正是这种丧失了“真实的言语人物”“真实的言语环境”和“真实的言语成果”的“虚假的作文” [3] ,把写作教学带入了死胡同。这无疑看到了中学写作教学方向性的失误。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写作教学的方向与路径。为了交际,通过交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有效交际的能力,就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应然取向。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核心理念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当前写作教学现状的需要。
其次,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也是应对信息化时代对学校写作教学挑战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引起了人类交际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交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表现在交际突破了人—人交往的单一模式,走向了人—机、人—机—人、人—虚拟世界这种多元交际模式,这两方面的突破从整体上提升了交际的量与质,尤其是交际量。网络带来了交际的空前繁荣,其中就包括书面交际的繁荣。因此,以交际为写作教学的取向,真正体现了写作教学面向生活、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精神。
(二)交互性:对写作教学方法的思考
网络写作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作者和自己预设的特殊读者之间的交互,如电子邮件,往往具有明确的读者;(2)作者和自己非预设的普通读者之间的交互,如在论坛上,与作者素不相识的读者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参与对作品的评论;(3)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即读者和读者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跨越时空,就同一作品发表和交流自己的看法。
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这种交互带来的好处是:(1)增强了读者意识。写作时根据不同读者确定写作的内容与风格,使写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提高了写作兴趣。被读者期待,接受反馈,回应读者,成为网络写作兴趣的重要来源。比如,在博客上,点击率对于写作者的刺激与鼓励,其作用可能比语文教师给学生作文打高分更大。(3)开阔了作者的视野。作者、读者之间的双边互动有助于作者集思广益,锻炼了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深刻性。(4)促进作者的反思。交互性使作者得到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无论是正面鼓励还是反面批判,在匿名的保护下都不受阻碍地反馈到作者那里,这些意见不一、来自各个层次的声音,尤其是在真实世界里被礼貌和人情掩藏起来的批评,最能促进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乃至自我的多角度反思,而这种反思,又能促进修改、激励写作,最终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网络写作的交互性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写作教学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交互性引入写作的课堂教学中,比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构思立意;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伴听,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同学互相批改作文;确定具体的写作任务和写作对象,在习作完成后寄给预设的读者,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教学方式上的种种怪象;无需考虑对象(老师是永远、唯一的读者),无需考虑任务(为考而写或为分数而写是明确的任务),无需修改(老师的批改往往意味着写作意义的获得及写作活动的结束),无需跟同学讨论(有时候课堂写作就跟考试一样严肃,教师提要求、学生埋头写作是常见的模式)等。另一方面,写作教学可以利用网上写作的优势来增进学生对于写作的情感。有的语文教师就尝试着让学生写博客,以博客代替传统的个人作品集或班级作品集,如果管理得当,博客网站既可为学生习作提供发表的空间和机会,又以互动性促进学生写作,同时又可节省编印作品集的花费,的确可以收一石三鸟之效。
(三)开放性:对写作教学软环境的思考
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硬环境指物质环境与技术环境,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而软环境主要指的是文化环境,是抽象的、难以量化的,其核心指向思想意识形态。在网络上,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硬环境,而网络文化则是一个开放的软环境,它们为网络上的自由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使网络写作在语言、文体、思想内容等方面体现了明显的创新性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也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表达,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写作教学建议中强调“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这种思想导向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写作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个不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软环境。具体表现为:(1)作文命题中的思想压制。如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2003年)、“凤头、猪肚、豹尾”(2005年)等,都已经或明或暗地预设了文章的立意,学生只需对既定的立意进行演绎就行了。这类“演绎式”的命题作文在中学写作训练中较为常见,其实质上是让学生戴着思想的镣铐写作,长此以往,只会把学生训练成权威思想的应声虫和传话筒,养成思想的惰性与奴性。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口同声”的弊病,与此不无关系。(2)把写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简单化、类型化,突出表现在写作评价中,把“思想健康”简单等同于写好人好事、歌功颂德,反之,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对正统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抒写内心的苦闷与迷茫,则很有可能被贴上“立意消极”“思想不健康”“心理阴暗”等标签。2002年高考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有考生以“潘金莲的选择”为题,从女性视角分析了潘金莲选择西门庆的原因,文章一开始只得了20多分,就反映了上述写作评价标准一元化、简单化和类型化的弊端。
写作中的创新包括思想创新、文体创新、语言创新、结构创新、内容创新等,最重要的是思想创新。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关键不在于培养,而在于呵护。要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写,首先应该给学生以必要的自由思想的空间,呵护他们的各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哪怕这些思维方式、思想有不当之处。因为“保持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必要的张力,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多维视角和结果的‘出其不意’”。 [5]因此,我们不妨借鉴网络写作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提倡思想的差异和共存,关心少数话语,呵护意见与异议,以多元来取代一元,为学生的写作创设自由开放的言说空间。
四、结语
对于中学写作教学而言,网络写作具有正功能,也具有反功能。正功能在于:首先,它促使我们在热衷于研究写作“如何教”的同时反思写作和写作教学“为何”的意义,并深感“为了交际”作为写作教学取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它促使我们思考写作教学方式与评价的改革,认识到“交互式”写作教学与“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对于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反功能在于:网络写作可能对中学生书面表达的规范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写作的自由随意性也可能改变学生对于写作的态度,甚至有可能把写作推向文字游戏的极端。另外,把网络写作对于日常生活的兴味注入到中学写作教学中,固然起到推动写作教学生活化的作用,但是,这种骨子里浸染实用主义思想的教学理念,也有可能导致写作教学过于关注日常生活层面,而疏于去关注更高层次的人类生存境遇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发展变迁等问题。尽管我们反对中学写作教学中那种“代圣人立言”式的成人化、文人式的写作腔调,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就把使命感与责任感统统从写作情感中抹去;我们通过交际性写作连通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但也不能以此就割裂了写作与文化、政治、艺术、科学等的关系;我们固然反对“信、达、雅”作为中学写作评价的一元审美范式对滑稽、朴实、直白的拒斥,但我们同样反对滑稽、朴实、直白对于“信、达、雅”的颠覆。总之,以“一元来取代多元”,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是我们进行写作教学改革需要警惕的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5/07/20/3046.htm.
[2]傅朝.网络语言和网上交流[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3):61—63.
[3]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封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
[5]王凯,杨小微.反思我国教学研究中的简单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2):23—2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