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引导(1)(2)

2017-10-05 01:06
导读:在任务上,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承担的是“双重”任务,即“升学”和“就业”。我国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规定:普通高

在任务上,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承担的是“双重”任务,即“升学”和“就业”。我国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要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再坚持这种双重任务就不合时宜了。在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浪潮的冲击下,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本体价值被彰显了,其基本任务变得突出了,这就是履行育人职能。

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不再是直接为了升学和就业,而是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这就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在了人的发展的意义上,是人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着的一个阶段。升学和就业是统整于人的终身发展之中的。普通高中课程各学习领域、科目和课程模块都是学生全面、完整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它们不存在重要、次要之分,主科、辅科之分,大三门、小三门之分。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就必须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出发,站在高远的视野里,让学生正确对待每一门科目,正确选择每一个课程模块,从自身的全面、完整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具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盯在升学和就业上。

(二)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

所谓监控,顾名思义,“监”就是监视、监督、监察、反馈,“控”就是控制、指挥、调节、调整,结合起来,“监控”就是监视、反馈并予以控制、调节。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5](13)自我监控能力实际上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在人类进化史和人类个体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3342)它是贯穿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普通高中课程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各种目标的实现,无论是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还是人生规划能力的提高,抑或是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从总体来讲,都要归结到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上。或者说,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才会不断地控制、反馈、评价、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才能使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学生的这些意识、精神和能力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只有这时,才可以说学生具有了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际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也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比如,新的高中课程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不同的科目,在具体的模块选择上,有的模块需要采取递进的学习策略,有的模块则不必考虑先后。选择什么模块,不仅与模块的内容有关,还与学生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有关。能否选择好恰当的课程模块,以及能否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模块,就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出了要求。自我监控能力高,发展得好,就会调控得好,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效果。在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主题、教师、未来发展定向等的选择上,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

(三)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现行高中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系统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方式以模仿和机械记忆为主,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以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实验、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资料,以恰当的方式交流和表达学习和探究的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6](363)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就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两个学段的区别来看,对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也倡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习的独立性相对较弱,这种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活动的时空、学习的结果都是十分有限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式学习是更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已接近成人,其身心发展已近成熟,社会化程度提高了,活动的时空范围比较宽广,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相互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发展了起来,这就为对比较复杂、比较深奥的学习内容展开研究和探讨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要为进入大学学习和进入社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未来的需要对高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高中教师要在不忽视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个别学习的引导

个别学习是学生个体独立自主的学习。一方面,高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的独立能力在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个性在增强,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毕业时他们必须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进入社会就业开始独立生活奠定基础。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成为高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他们在这方面能力的进步。

进一步而言,当今世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生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从人自身的特点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可以说从出生开始,人和人之间就存在着差异。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兴趣、需要、情感,人发展的结果也总是各有千秋的。由于人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从理想的角度而言,人接受的教育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只有这样,人接受的教育才是以人的方式和特点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或者说,理想的教育是个别化教育,理想的学习是个别化学习。但由于物质、技术、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甚至成为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追求效率这里的效率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熟练劳动者或知识掌握者,而不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最大受益。实际上,它追求的只是单位时间内更多的学习者来获取更多的陈述性知识或技能,而不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美和谐发展。的同时,往往抹杀了人的个体差异,实际摧残了人的个性发展。1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改变它的合理办法,至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形式。当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想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场所等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所要请教的老师,进行人机在线对话、交流,等等。普通高中课程的教学实施应积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和挑战,为学生接受个别化的教育、开展个别学习作好准备,创造条件,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个别学习。

(五)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引导

现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最大弊端是学习方式单一,而学生素质的发展是整体的和多方面的,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就普通高中新课程来讲,对学生素质发展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方法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关键在于使用的对象、时间、场所和适用的范围,在于为什么样的目的服务。尤其是面对学生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发展、多样化课程模块和内容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帮助学生处理好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班集体学习的关系,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便利的条件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利用信息技术,在资源开发、信息利用、课程整合等方面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和学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2,(2):3—6.

[4]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79—581.

[5]董奇,等.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