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等问题,提出高职课程建设的走向:将实践知识纳入高职课程,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将技能训练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实现从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到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当前职教界学者对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课程的工具功能上,即课程建设围绕生产世界、围绕职业岗位对人的能力、素质的要求而进行,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再到课程价值的取向,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即局限于人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局限于人的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而对于人自身的发展、对于精神生活的建构却关注不够。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在这一背景下,高职课程势必在目标、内容、价值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
一、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一味地迎合市场经济和社会上各色各样的需求,成为“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的温度计”。①课程建设紧密围绕经济生产和市场需要,强调实利、有用的专业知识,强调技术的力量,而对那些与生产世界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如意义、精神与价值等则不屑一顾,从而使课程“只有表层次的社会指标,而无深度的人性关怀”。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全部依据就在于对生产世界的适应。在这一观念支配下,课程被当做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只注重“如何用手段达到目的,至于目的本身的价值是否为人类理想的终极价值则在所不论。”③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的高职课程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
二、高职课程建设的走向 中国大学排名
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的目的”,即指向谋生的外在的目的;另一种是更为重要的“无限的目的”,即指向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的目的。在全球化时代,面对科技的发展和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加强人类自身的建设、促进人性的完美显得更为重要。高职课程建设必须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其核心内容是课程的内容、目标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与价值。
(一)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走出单一的技术知识模式,将实践知识纳入高职课程,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两种表现形态。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 (declaf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两类。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描述“是什么”或解释“为什么”的问题,这类知识即我们所说的理论知识;程序性知识则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的问题,即经验知识,属于改造世界、改造事物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它的对象是实践活动,这种关于改造事物、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知识也就是广义上的技术知识。⑤程序性知识根据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技术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这种知识表现为一套明确阐述的技术规则,它是可以言传的,是那种能在书本中发现或找到的知识,是通过纸笔测验可以加以检测的知识;另一类是实践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又称为“实践的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这种知识不可能作为一套明确的规则阐述出来,是不可言传的,仅能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加以表演或演示。⑥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M.)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为“缄默知识”,可言明的技术知识一般是成熟的、规范化的知识,而缄默的技术知识即实践知识则是在获得一定的客观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个人经验、本土文化及人文知识等融合而生成的一种个人性质的知识。技术知识的两种表现形态的划分对高职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