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努力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1)

2017-10-05 06:4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努力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当前

摘要:当前初中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简单以应试训练替代本质学习的“过度学习”现象的泛滥。因而要改进教学测验,调整教学导向,以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初中教学测验的命制策略与教学导向主要有:要控制难度,保持稳定,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现状;要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基础知识,重视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的掌握;要体现能力立意的思想,重视信息获取、归纳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要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生活应用,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关键词:教学测验;过度学习;命制策略;教学导向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blem that over studying resulted from simply using exam-oriented training to replace real stud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 we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examination, adjust teaching direc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over studying. The strategy of designing examinations and teaching direc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are mainly as follows: 1.controlling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keeping stability, fitting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2.strenthening the basic knowled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grasp of key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3. reflecting the idea of testing students' competence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etence of getting information and inducing and expressing ability.4.paying attention to real life use of knowledg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 of studying for use.

Key words: teaching examination; over studying; strategy of designing examination; teaching direction

众所周知,初中是当前基础教育最为困难的阶段。特别是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稀缺的背景下,高考竞争前移到中考。初中阶段成为学生学业负担最重的时期,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效率与进步最不理想的阶段。从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和有关调查看,初中教育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简单地以应试训练替代本质学习的“过度学习”现象的泛滥。要遏制与克服这种舍本逐末的“过度学习”的影响,必须改进教学测验,完善学业评价体系。本文拟从“过度学习”的分析出发,讨论当前初中教学测验命制的策略与教学导向等问题。

一、过度学习:当前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过度学习”原是心理学研究的术语。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在《论记忆》(On Memory)一书中,提出了过度学习(overlearning)、集中学习和分布学习等规律。他所指的过度学习是在关于机械记忆的研究中提出的,是指达到掌握标准(如精确回忆)以后的继续学习。后续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适量的过度学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阻止遗忘进程”,过度学习程度约在150%时效果最好,超过150%后,效果并不随之递增。[1]关于过度学习的理论可以作为教师练习定量的依据。早期提出过度学习概念,主要还是从肯定和利用的角度讨论的。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教育界开始从批评的角度讨论“过度学习”现象。他们虽然也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但过度学习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出现注意力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由于对重点学校的竞逐,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的“过度学习”的状态,以至于学生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丧失了接近知识的习惯与愿望,其对学生未来成长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2]

根据我们2002年对初中生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时间是各年级的第二学期),初一学生中消极学习体验的约占26.6%,初二学生中有46.5%,这与小学高年级的13.3%相比,呈翻倍增加。而且城镇初中生的消极学习体验比农村初中生更严重(44.9%和30.1%)。这警示我们要注意城乡学生学习愿望的倒置,要求我们反思目前城区学校的过度管理。调查还显示,随着年龄增大,积极学习体验的学生比例下降严重,其中出于内在学习兴趣的学生竟从初一的29%降到初二的7%。特别令人吃惊的是,在初二学习成绩尚理想的学生中竟有高达22.7%的同学对学习持厌倦感,强烈的逃避学习的思想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进步。[3]

我们认为,学习进步首先要建立在学生主观愿学、肯学和乐学的基础之上。但是人们却往往无视学生学习体验的变化,而只苛求学生在每次测验中都有好成绩;无视学生在获得成绩的过程中的成本与方式,却简单地把学习视做作业与背记作业的活动。因而学校中出现许多“会考试却不会学习”“未理解就已熟练”的学生。我们把这一切的缘由归结为当前初中学校中,简单地以应试训练替代本质学习的“过度学习”现象的泛滥。学生学习中“过度学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维度(深度与广度)

有些教师在完成初中教材教学后,从应试的角度出发,继续扩展和加深教学内容,甚至把高中内容与要求也作为基本知识目标来落实,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时间维度(速度与密度)

有些教师过分相信训练与复习的作用。在完成配套作业外,大量增加习题与测试,让学生在大量训练后形成对习题的“反射式”应答。有些教师第一轮教学“加班加码”,提前完成新课,整体的“囫囵吞枣”意在加强最后阶段的“熟能生巧”。但是进度过快导致大批学生的提前被淘汰。

(三)心理维度

适度的学习焦虑对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当学生对学习考试的利害关系顾虑过多,出现过度焦虑时就会干扰学习。有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度施压,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持续性的心理问题或偶然失常。

有人认为问题并不在“学习过度”,而是部分学生的放弃学习。确实初中阶段学习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约有10%的学生在进入初三时就已是“放弃学习者”。但是我们认为,“放弃学习”与“过度学习”貌似对立,实为因果。是因为“过度学习”的排斥与淘汰,加速了“放弃学习”的学生的出现。所以,以“均衡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的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向“过度学习”宣战。

二、教学测验:促进与遏制“过度学习”的关键

在我们与基层教师的交流中,教师普遍反映,简单的应试训练并不是大家希望的教学,大家都赞同新课程的理念,也渴望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但是由于在各类测验和考试中,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更能见效。许多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的教师,却在考试上败给了墨守成规的“应试主义者”。这种事例不断挫伤了思考者和探索者,却促进了应试训练的日臻成熟。许多教师明知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但谋求在简单评价中获益的功利主义思想,促进了“过度学习”的进一步蔓延。

我们并不能因为对简单应试训练的否定,而延及对教学测验的否定。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工作的同时,助长了消极应付,助长了舍本逐末的追求。虽然考试评价形式上的局限和技术上的无奈,导致了基层教育教学的片面发展,但考试测验毕竟是诊断教学、改进教学和选择人才的最重要方式。我们只能从机制和技术上研究完善考试测验,而不能简单地废止考试而走向极端。

教学测验何以会促进“过度学习”的蔓延呢?首先是评价技术的原因。目前纸笔测验的评价技术尚限于对显性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而对隐性的学习能力进步的评价相对困难,特别是对新课程提倡的兴趣、态度、毅力、价值观等情感领域无从评价;其次是单一的评价方式已被研究得过于透彻,命题中的创新会很快淹没在套制的题海中;第三是过于注重相对性评价的管理,使得测验考试与师生利益关联过于密切,而且考试过多过频欠稳定也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疲于应付。

要克服与遏制“过度学习”的影响,必须要改进教学测验,加快学业评价改革的步伐。倘使教学测验的试题仍是惯常的记忆考试,课程改革必然会重入“沼泽”,“过度学习”更会变本加厉。所以,我们要把对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作为教学测验命制的原则,把试题体现这一精神的程度作为测验质量评价的依据。

三、教学测验的命制策略与教学导向

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教学测验的命制要明确表达应该的教学导向,通过测验指挥教学改革。教学测验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重视基础知识,努力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积极导向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以致用”,以配合课程改革的推进。命题中要把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持学生积极学习体验作为基本原则。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一)控制难度,保持稳定,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现状

学生评价的标准必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是教学测验命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这是对义务教育课程在难度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每门课程在目标和内容的要求上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近几年,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中考命题的评价与难度调控,各地中考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地区平均难度系数已接近0.7。但是学生面对中考是三年一次,他们每学期都还要经历至少五次测验,而这些测验又都“好心”地稍稍拔高。 尽管稍稍拔高的主观意图是为学生留有余地,让平时练得稍难,大考相对可以放心。但是平时教学测验的难度系数徘徊在0.6,甚至更低是危险的。而且实际操作中,命题稳定性欠佳,学生处于反复振荡状态,也应引起注意。这些没有必要的拔高与反复,恰恰就是我们反对的“过度学习”。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自主互动教学组织方式”的建构与实践(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