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及培养模式初探(1)(2)

2017-10-07 06:23
导读:5 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 学生的专业对口技能必须通过反复实训才能充分掌握,因此加快建立设备设施先进,配套完善的实训室及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5 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
  学生的专业对口技能必须通过反复实训才能充分掌握,因此加快建立设备设施先进,配套完善的实训室及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实训只是在校内物流实训室进行模拟的物流软件的操作实训,实际的运作流程和核心技能却十分模糊,因此,改革实训室实训内容,加快实训室软、硬件的建设是众多高职院校迫在眉睫之事。现提出建设设想如下:
  (1)基本专业技能模块实训。根据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实训,可以系统建立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实训环境。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物流行业的专业公司向供货厂商统一采购而储存于配送中心,通过配送送货到超市、用户,从而实现商品的流动,同时结合港口码头集装箱货物的运输,海关报关、报检以及电子订货活动(EOS)等进行多方位物流活动,通过该实训系统可以模拟全球网络系统(一个局域网络)来贯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设计成为有一个业务中心,一个财务中心,一个配送中心(包括电子标签货架甚至全自动立体仓库)。
  (2)细分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根据物流专业的各细分方向,在已有的第三方物流实训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核心岗位技能的实训,为国际物流方向为例,就可以结合国际运输、仓储与保险、国际货代及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在进出口货物物流管理流程及进出口货物物流信息等进行多方位的物流活动实训。
  (3)毕业实习。根据已建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逐一按物流专业细分的专业方向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安排教师定期前往进行指导,并与企业就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更进一步的技能要求进行沟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的顶岗实习的学生5~10人即可,这一做法即可减轻企业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前提是需要加强物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和联系,推动校企合作内部机制的改革。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6 物流专业细分方向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双师型”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是专业资深人员是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关键。物流专业教师除必须具备该专业核心技能所要求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外,还必须具有物流行业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并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现今有不少高职院校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在企业从业的经验几乎没有,因此,为满足教学及专业建设的需要,需要专业教师加强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下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还可适当不定期聘请在物流企业一线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从业资深人员进行讲座或授课,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持以“双证书”制度作为物流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导向。双证书制度是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或行业协会所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为物流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学生对“双证书”的认识引导,物流专业细分方向后其课程的设置要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同时通过一定的强化培训,提高学生双证书持有率,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来建良,管平,杜红文.高职机械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其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6)
2 陈宇.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中国培训,2005(3)
3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07)
4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 管平,胡家秀.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6 李江涛,蒋年云,涂成林等.2005: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美国学校教育的价值观(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