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优质的培训课程是培训工作的核心,设计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是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前提。本文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就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计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培训课程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一,它是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目标的手段;其二,它是健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系统的重要环节。前者通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的展开过程,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后者通过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丰富我国的课程理沦建设。但是,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我国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研究范围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研究课题也不够深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亟需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为此,从理论上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进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校长培训课程的关系
课程的价值取向,既受客观的时代性影响,也受主观的认识论影响。为此,我们可以说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自己的课程价值观。不过,正是受到上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看似“复杂多样”的课程价值取向,在理论上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其主要特点是“由知识引导着人的整个生活”,因而,“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儿童的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主张“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课程。二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并据此厘定教育目标和组织学校教育课程。三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学习者不再被当做为适应外在需要而被动接受训练的对象,而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在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
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即: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学问、知识、技艺等系统知识。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技能。这类课程又包括“社会适应”和“社会重塑”两类,前者主张由社会现状去寻找课程设计的目标;后者主张将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这两个课程形态均依赖于社会分析,而决非将学科或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则强调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反之就是不适宜的。
不过,由于课程是个动态的教育现象,且随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在具体实施时,人们习惯通过不同模型来实现课程的价值。美国教育行政人员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将课程模型(或称为模式)分为四类,我国学者也大都支持这种分类方法。即: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注重各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按学习心理和教学要求进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合科课程(亦称广域课程)——实际上是学科课程的改进类型,其特点是将几门相邻学科合并,既保留了学科课程分科教学的长处,又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其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科目;核心课程——以一个学术领域或主题为核心重新组织有关学科,从而形成学科之间的新联系,是一种介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
上述课程模式的着眼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且与学校的办学观念直接联系,或者说,它们对校长们的办学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或通过教师的使用与发展等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显现出来,或通过学科教学计划安排与实施层面的问题作用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总之,校长们有着怎样的课程观,怎样整合课程模式,与培训中如何定位校长的角色,以及具有怎样的教育决策能力关系密切。因此,这就决定了校长培训课程不能单一化,其课程目标指向虽说必须针对实际的问题,但不能过于功利化,否则就没有实效性。
正是考虑到校长的管理角色,国际上普遍采用一种叫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培训课程模式,它是在MES、CBE、“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培训课程模式。其目标是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特别侧重培养岗位技能,既强调传授通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强调特定职业、职位的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课程设计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在决定内容取舍时,既重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又重视职业岗位的未来发展;既重视职业资格的导向,又重视基本素质的培训。
我们在认识集群式模块课程时,特别强调“宽基础”和“活模块”两大结构。“宽基础”,即指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面要广泛,重在体现职业岗位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培训课程形式虽然沿用传统的班级教学,但要求引入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活模块”,则“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职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重在体现胜任该职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培训课程形式多样,以突出技能训练为主。“宽基础”与“活模块”是共性与个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例如,目前我国的各类干部培训所开设的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科学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就属于“宽基础”类课程;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级人员所开设的各种专题课程和讲座,则属于“活模块”类课程。
总之,校长培训课程在组织形式和理论构成上,都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这里列举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既说明了校长培训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源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也说明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需要充实校长培训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国外几种比较典型的校长培训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泰勒的目标导向课程模式对校长培训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它遵循的基本程序是:调查分析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据此明确教育目标;将教育目标分解,形成具体的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完整的课程模式。这一过程也是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但是,如果从课程类型上说,国外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则依据不同的培训功能,有着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有:资格证书课程、选择课程、专题课程、实务课程、特色课程等。从课程形态分类还有:学科课程、研讨课程、案例课程、考察课程等。这里从借鉴的角度出发介绍四种培训课程模式。
其一,活动中心型。这是一种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通过为中小学校长提供与实际管理任务和问题相似的情景,使校长得到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训练。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是:对实践进行反思,然后把实践体验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践的价值,进而提高实践质量。这种课程模式,依赖创设问题情景的水平,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讲义,教师在课程组织中必须目标明确,而且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其二,目标指向型。该培训模式注重对校长“能力缺陷”的诊断,并据此组织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其课程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与校长的一系列能力有关,而校长的能力在一些特定的“诊断性情景”中可以识别,并能在这一情景中得到改进。
其三,实验性学习型。这一模式在对校长工作进行多视角分析的基础上,构成培训的四种理论框架:人际关系框架、组织结构理论框架、政治框架、象征框架,并据此安排三部分培训活动,即个人案例(论文)、教学领导计算机模拟、学校改进工程,由此形成了实验性学习培训的课程模式。
其四,研究中心型。这一模式以网络组织、研讨会形式为基础,向中小学校长传递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帮助他们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这一培训模式在我国倍受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从总体上看,国外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以专题为主,是一种菜单式、选择式的专题培训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不拘于形式,不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菜单式、选择式的课程模式,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应该说,以上四种课程开发模式需要做到两个结合:与校长培训的目标相结合;与本地区的培训条件相结合。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做好通识培训的同时,更要求灵活掌握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